分享到: | 更多 |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今天,应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昨日下午,作为2014青岛文化艺术季的前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青主讲《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并接受记者采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城市文化危机,但文化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竞争力,我们必须在“热发展”中有“冷思考”,我们的城市建设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观点
■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每一座城市来说,城市自身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特色,应该是每个城市决策者在“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在城市化进程的“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中,盲目追求大广场、大草面、大景观等建设,突出了功能主题,却忘掉了文化责任。
■维护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应该让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正处于最紧迫的阶段
“城市大不一定就好,宜人才好。”与岛城的热情听众刚一见面,单霁翔就夸赞青岛气候环境宜人,直言他刚一下飞机就来了一个深呼吸。接着,他直奔主题,指出城市化所带来的最主要问题,已经不完全是城市物质环境或空间形态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问题。
“目前,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正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单霁翔不无忧虑地指出,大规模持续地城市开发改造与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之间,矛盾非常集中、异常激烈,“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证明,可供我们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前,单霁翔曾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在全国不断加剧的城市文化危机——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面貌趋同、城市建设失调、城市精神衰落。
很多地方仅仅将城市建设定位在改造上,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单霁翔表示,“依靠‘功能分区’已经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
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病”
单霁翔从电脑中调出来一大堆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政府办公大楼及城市建筑群图片,让记者和观众猜,这究竟是哪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让我们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十分陌生。
“呵呵,这些现代‘塔林’城市建筑,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标准照’。”单霁翔说,很多年以前,他去南京,当时的一家名为“金陵酒店”的高层建筑在当地“鹤立鸡群”,后来他每次去南京都站在同样的角度拍摄一张城市建筑群图片,金陵酒店便逐渐淹没在不断耸立起来的高层建筑当中,身形越来越“渺小”,如今从照片上已经不容易找到了。
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中,盲目追求大广场、大草面、大景观等建设,在单霁翔看来,突出了功能主题,却忘掉了文化责任。单霁翔说,某内陆城市在市政府前建设了一个超大的水池,短边的长度竟达350米,看上去像一个“小海”。
单霁翔认为,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比如罗马的广场永远都是艺术家的广场。但是,我们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
单霁翔说,“城市病”所产生的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积累以及建设数量的增长,更要关注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