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著名艺术家韩天衡:一箩筐表扬,有什么意思(图)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韩天衡,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韩天衡的成功与成就——当代著名艺术家,印、书、画皆擅,作品屡被选为国礼,成为《解放周末》呈现这个专访的一个理由。

  深入采访后,记者发现更有力量的是观点——“没有批评,就没有艺术,我深深地感恩批评。”在韩天衡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对批评的尊重,以及将批评内化为改变动力的勇气和智慧。在他看来,一箩筐表扬,有什么意思呢。

  不少人有同感,这是一个批评式微的年代。缺少一种真正的批评精神,更稀缺那些直面批评的坦荡与勇气。由此,韩天衡在“批评中成长”的独特的成功之道,更具启思意义。

  没有批评,就没有艺术,我深深地感恩批评

  仲夏,上海嘉定,韩天衡美术馆。

  花白头发,宽脸大眼,金丝眼镜,一袭中装。一分不差,在约定的时间,韩天衡出现在记者面前。

  谈及他向美术馆捐赠的1136件历代艺术珍品,他淡淡一笑:“古人早就说过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才是收藏的最大乐趣。”

  谈及上月他的一方芙蓉石鸟虫书造型印文“上善若水”,拍出92万元高价,他又是淡淡一笑。

  谈及美术馆一隅、那镌刻着“谈艺十论”的展板,他的声音提高了分贝:“那是我60多年艺术道路上跌跌撞撞走来的真切感悟,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倒是有点意思的。”

  围绕着这个“有点意思”的话题,韩天衡观点鲜明,言语犀利,个中有充满着其求艺为人的百般况味。尤令人闻之一震的,是他“感恩批评”的言论。

  解放周末:我们注意到,“感恩批评”是您一贯的观点,还曾作为自序标题出现在画册中。

  韩天衡:4岁学艺到现在,我深深体会到,搞艺术的人,经得起表扬不容易,经得起批评更不容易。经得起批评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没有批评,就没有艺术,我深深地感恩批评。当时出画册时,我考虑到请别人作序,肯定是一箩筐表扬,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就自己写了那篇《感恩批评》。

  解放周末:哪些批评让您特别“感恩”?

  韩天衡:先说个最“结棍”的吧(笑)。那年我15岁,自我感觉有点“神兜兜”,同学家有位亲戚是大名鼎鼎的国画家,我便缠着同学带我上门求教。谁知老先生看了一眼我刻的印,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还说:你年纪轻轻的,行刀这么用力、这么野,看来以后会短寿命的。

  解放周末:真是毫不留情哪。

  韩天衡:我当时一下子蒙了,脸上火辣辣的,只恨脚底下少个洞,可以让我钻下去。好在我这人“皮厚”(笑),回去一想,老先生是大家,和我这个后生小子素昧平生、无冤无仇的,这么批我,总有道理的吧。我就埋头琢磨,自己是不是确实野蛮过头了。

  这么措辞激烈的批评也没让我泄气,反倒激起了我不服输的劲儿。埋头苦练大半年后,我再次登门,将印作放上老先生的画案,心想,最多再挨骂吧。

  谁想,这次老先生不光给了诸多肯定,还让我替他刻一方。那一刻,我心里乐开了花。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批评的力量,领受了批评的好处。

  解放周末:前辈批评晚辈,大家一般觉得比较正常。您成名之后,大概不太听得到批评声了吧?

  韩天衡:谁说听不到,重磅的在后面。1984年,我服从组织安排,担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有一次,画院宴请两桌香港同行。席间,画院一位同事喝了点酒,当着大家的面对我说:韩院长,您刻印是高手,但画画嘛,实在是不灵的。

  解放周末:那一刻,场面一定十分尴尬。

  韩天衡:是啊,在座的都怕我下不来台啊。可是,我觉得同事说的是句大实话呀。我从小治印,但画画是35岁后才开始学的,画院同仁们可都是从小练“童子功”的。当时在画技上,我和他们确实有差距。

  只要是真话,哪怕是刺耳的真话,也要心平气和地听;不仅要听进耳朵,还要灌进心里,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我觉得,求艺路上,及时、正确的批评声,甚至是棒喝声,就是在给我加“汽油”,促使我开足马力向前奔跑。

  “虚心接受,屡教不改”,那种空有姿态的 “接受”批评,是毫无意义的

  “每日食四餐,习字是睁眼后的第一顿饭”;

  “不令一日闲过,不让一画马虎”;

  “构思一周,改稿二十,一方‘春风和煦’完工,似有会心处”;

  “这几年刻鸟虫印颇多,空灵、变通、曼妙、深幽是我追求的主调,总之,与我65岁前的探索是改弦易辙的,解人自可悟得也”

  ……

  寥寥数句,遴选于韩天衡近来的微信。被文字携带而来的,是艺术家那股锐意蓬勃的气息。

  解放周末:艺术家需要有主见,对主见的坚持,会不会阻碍艺术家发自内心地接受批评?

  韩天衡:对我来说,接受批评都是发自内心的,诚服的。在我这里(以手抚心),爱的是艺术。只要对提高艺术水准有益,多苦的“药”,我都吃得进去。求艺者当明白,批评是药,表扬是糖;糖可以不吃,而对于病人来说,药是不能不吃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