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迟小秋:从旁听生到“梅花”开 四十年一直在爬坡
//www.workercn.cn2014-07-2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迟小秋《荒山泪》剧照。

  7月23日晚,长安大戏院,《锁麟囊》满座。这已经是迟小秋一个月时间里第三次在长安贴《锁麟囊》了,但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依然是一票难求。不只是《锁麟囊》,迟小秋纪念程砚秋诞辰的十台大戏演出,前五场几乎场场爆满。“吸引观众的还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我只不过忠实地再现了程派艺术的精髓。”19岁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走上铺满掌声和光环艺术之路的她,却始终难得地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冷静。

  懵懂走上京剧路

  1983年,迟小秋拜在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门下,前来参加拜师仪式的剧作家翁偶虹毫不吝啬地赞许她是“程派艺术的标准传承人”。

  其实,出生在辽宁阜新农村的迟小秋,11岁之前对于京剧的了解,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少。作为文艺骨干的她,只是像今天的孩子们学习流行歌曲那样,学了几个样板戏的小段,根本不知道京剧还有流派,更没听说过程砚秋。

  11岁时,还叫迟淑新的她,听说阜新戏校来乡里招演员,“当时听身边的大人说,当演员就能进县城,生活上也能有改善。”懵懵懂懂的她,背着父母去考试。只会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她,居然还真就考上了。“那时候妈妈舍不得我离开家去吃苦,还是爸爸坚持送我到戏校。”迟小秋回忆说,幸亏爸爸看得长远,才让她走上了这条路。

  在戏校时,农村来的迟小秋在生活条件上比城里的孩子差很多,但天赋上的优势却遥遥领先。因为嗓子好,戏校的老师给她“开小灶”,进行重点培养,而且对她实行“双轨”政策,文戏武戏同时练。别人练半天,她得练整天;别人周末、寒暑假回家了,她都在练。那个时候,迟小秋并不知道京剧会成为自己的事业,但从小就懂事儿的她,知道自己应该努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