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求学
与赵元任探讨南昌方言
张为纲的大儿子张小波告诉记者,1932年,父亲考取了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四年,张为纲大多数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期间,他的学术研究得到了著名音韵学家曾运乾、杨树达、岑麒祥、吴三立等导师的指导。
1936年,大学毕业后的张为纲前往北京,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发现他的古汉语成绩非常好,当即就写信推荐他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在北大,张为纲得到了著名教授罗常培的指导,期间,他写出了《南昌儿歌辑解》和《南昌音系》。
据张小波介绍,赵元任曾给他父亲写过一封信,就南昌方言的声调演变谈了自己的看法,着重谈了“比”字的声调演变。张为纲回信表示完全赞同导师的看法,并对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
抗战
“抗战不胜利就不完婚”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入侵中国。张为纲面临人生中艰难的选择——身为半个日本人,是亲日,还是参与抗战?
母亲佐久间荣子率先做出选择。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这个善良的日本女人看到同胞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感到深深的羞愧和自责。她遵照中国的习俗给丈夫物色了二房后,带着两个女儿回到日本。父亲张善猷对张为纲影响也很大,他为人亲和,体恤仁爱,从小就让儿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张为纲热爱中国,立志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优秀的中国人。
1937年,张为纲第一次回到祖籍地南丰,参加了家乡的抗敌后援委员会,进行流亡宣传工作。他教群众唱《五月的鲜花》、《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还参与表演抗日文明戏剧。1941年,28岁的张为纲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江西医专读书的赵细梅,两人一见如故,感情甚笃,但当时抗战还在进行,两人的事业也刚起步,因此他们立下了“事业无成就,抗战不胜利就不完婚”的誓言。这一等就是6年,直到1947年10月10日,张为纲才与赵细梅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