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术
辗转江西各地做方言调查
说到父亲,张小波回忆起这样一个细节:“小时候,每次客人来我家都会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江西人,他们说错了,你是上海人,你是无锡人,你是桂林人……”张小波开始还很纳闷,后来才知道,父亲说哪里的方言都很地道,很多当地人都把他误认为老乡,所以朋友们才开了这个玩笑。
张为纲“学什么像什么”的功夫与他长期在各地考察分不开。1941年至1945年,张为纲在江西省通志馆担任编纂和采访工作。这五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随通志馆人员奔波辗转于南昌、赣县、泰和、遂川、万安、宁都、南丰等地,进行地方方言、歌谣调研。他经常好几天都蹲守在老乡家里,听他们说话,问他们关于方言的问题。5年间,他收集了很多地方歌谣,对于一些地方的语音进行了认真研究,先后撰写了《南昌话的声调变化和实验研究》、《宁都方言志》等著作。
两本著作奠定学术界地位
抗战胜利后,张为纲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任文学院语言学系副教授。1957年,他写出了《方音辨正》一书。1964年夏,张为纲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到医院检查,竟然是结肠癌。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更是夜以继日地写作,终于在这年的夏秋之际,完成了《汉语同族词谱》一书。1964年9月18日,张为纲去世,年仅51岁。临终时,他说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只是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就离去,感觉有些不忍。
“张为纲虽然过早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方音辨正》和《汉语同族词谱》两本遗著的学术价值至今仍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在汉语音韵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彭君仁说。
“他在攻克语言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父亲去世那年,张小波才14岁,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非常悲痛。“我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宽厚仁爱,仗义疏财,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大家都戏称他的口袋是‘公袋’。”张小波对记者说。
有一年春节,张小波和弟弟、妹妹去华南师范大学看望吴三立教授。吴三立是著名的古汉语学家,张为纲的恩师,他无限惋惜地说:“陈景润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难题’,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你们的父亲写作《汉语同族词谱》,正是在攻克语言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他的早逝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是巨大损失,国内很少有人能取代他的地位。”
首席记者 魏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