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作家刘醒龙在四川洪雅高庙古镇老街采风。梁昆 摄
《蟠虺》刘醒龙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昆
2011年,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获茅盾文学奖后,他马上投入《蟠虺》的写作。今年八月现身上海书展的《蟠虺》,写了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学术、人格的困惑,如何坚守内心底线的思考。作品艺术地彰显和诠释了两个高度,一是楚文化的历史高度,二是文化人超越名利物欲、坚守风骨的精神高度。9月13日,参加在四川洪雅举行的著名作家采风活动的刘醒龙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采访。
2011年,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获茅盾文学奖。他并不满足于每一次的创作和成功,依然奔跑着迈向他所坚守的文学理想,马上投入《蟠虺》的写作,历经两年突破自己的写作风格,转而从青铜文物入手,借“国之重器”来书写作家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9月13日,作为中国著名作家走进四川洪雅的作家团队中的一员,刘醒龙在夸赞洪雅的美丽惊艳,民风纯雅的同时,毫不掩饰对自己的新作——《蟠虺》的偏爱。他在四川洪雅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圣天门口》到新作《蟠虺》,内容虽有所不同,我一直都没有离开一个始终贯穿的核心——价值的提出,我从来没有失去对真善美的信心,我对这个时代依然充满信心。”
9月13日上午,作家刘醒龙在四川洪雅与文学爱好者见面会谈到:“坐在从武汉开往成都的高铁上,我看到一篇评介我作品的文章,文中认为我的作品写的是‘不相信’。我不以为然。其实我还是相信许多东西的。2005年我创作的《圣天门口》,当时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评价这部作品‘打动我的是作家在百感交集的历史中雄辩地求证我信什么,即我们生活中高贵的具有普遍性的大爱以及使人之成为人的高贵的信念’。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以文学的名义聚在一起,在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不相信之后,要重新树立起‘信’,这可能是我们这代写作者、追梦者所要思索的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