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徐则臣,小说家,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代表作有《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天上人间》等,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春天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得主。
“多声部”的叙事能力
徐则臣是一个真诚的叙述者,文风沉稳敦厚,气质内敛而心存高远。他静观大城小事,照亮平庸个体的精神维度。他冷眼文化裂变的城和人,又时时在不经意间闪耀理想主义的丝缕光亮。
作为“70后”的实力派作家,他的《水边书》年轻生猛的成长率真纯粹,《苍生》中有着对于“文革”的少年视角,在青春生长的背面叙写一代人的精神苦闷与迷惘。这种生长不同于以往年代物质匮乏的苦难,却在风俗和观念的嬗变中凸显“70后”对于村镇生活的独特记忆。《天上人间》、《我们在北京相遇》、《伪证制造者》叙述了徐则臣眼中“新北京”以及混迹于这所巨型城市的各色人物,从而让他获得了一个更为阔大辽远的视域:从乡土社会经验直接进入北京叙事,而北京又是一个新旧杂糅、兼容并包、无所不有的时空场域。《夜火车》中对于当下知识分子精神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木年的校园成长经历凸显了前辈学者受制于权力话语的懦弱与退让,同代人受制于物质欲望的可怜与悲哀。
徐则臣自身北大文化的濡染,多方面和世界文学的亲密接触,以及身在文学现场的人生境遇,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他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叙事能力。《到世界去》和《把大师挂在嘴上》表达了当代中国青年智识者对于乡土、自我和世界的现代认知,这种认识不再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的独异性,而是以日渐成型的现代人的眼光去打量并重塑自己的中国记忆和世界经验。近期长篇《耶路撒冷》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对于世道人心宅心仁厚的摹写,大胆地以人物来结构长篇叙事。人物在当下是最难以勾勒和描写的,而徐则臣通过笔下一个个人物凸显出这个时代个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不同时代人们之间无法认同又互相体恤的同情之理解。这种同情之理解在当下文化中是稀缺的,因此也凸显了“70后”一代作家观照自我和世界经验的当下情怀与现代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