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对话]叶嘉莹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如遇宝藏空手回(图)
//www.workercn.cn2014-11-21来源: 新华网分享到: | 更多 |
感叹生平波折磨难: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说起曾经最幸福的时光是上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给了她最丰厚的滋养。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们允许我五点钟闭馆后还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做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我离开的时候会负责把图书馆一层层关灯锁门,当我从密密麻麻的书架中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王国维的精魂就跟在我的身后。”
在一张叶嘉莹年轻时穿着旗袍的照片中,依稀可感那个时代独有的气质与美。虽然对爱情诗解读得很好,但叶嘉莹却没有太多感情经历,或许因为天然“高冷”的气质,她回忆读书时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打招呼,毕业时男同学更编排她是“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成年后叶嘉莹的婚姻也并不算幸福,在迁居台湾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她的丈夫曾被怀疑是“匪谍”而坐牢,连带她也失去工作,而彼时她上有老父,下有待哺的孩子,以后的很多年里她都深陷在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艰难中。即使如此,对诗词的热爱却一直未放下并支撑她一路跋涉,“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叶嘉莹曾以咏荷的诗抒发感怀。她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孤影孑立辗转奔波多地几十载。2013年,叶嘉莹选择了“归巢”,定居南开大学,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数十箱的研究资料,单是讲课录音就有2000多个小时。“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回首往昔,叶嘉莹已显平静淡然。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