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读家对话]叶嘉莹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如遇宝藏空手回(图)
//www.workercn.cn2014-11-21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对话嘉宾简介: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述甚丰,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王志艳)“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1月初,秋寒未深,九十高龄的叶嘉莹以独有的吟诵方式回忆起幼年时就熟稔的词,这首李商隐的《嫦娥》当年只认得字,体味其中的深意却是经年乱世离难之后。

  “我小时候认识字多,《嫦娥》里的字都认识,意思也就从字面上去理解。直到几十年后,我在台湾教书有一次讲到《资治通鉴》里的‘淝水之战’,苻坚乘坐着云母车,这个‘云母’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回忆。下课去坐公交车的路上,我就又开始背这首诗,李商隐写了嫦娥一个人的孤独寂寞,别人为什么没想到这种忧虑。”

  叶嘉莹感慨这些诗歌是伴随其一生的,幼年播下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萌发。“诗歌是有生命的,你不懂是缺乏诗歌的修养,懂了就会感动。”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别号迦陵,著述甚丰。

  今年上半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人间词话七讲》,颇受读者关注。近期,又再版了八卷本的《迦陵著作集》,包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名家论稿》《清词丛论》《词学新诠》《迦陵杂文集》。

  以诗开头,叶嘉莹畅谈起中国的古典文化教育,或是从教七十年的累积,虽至耄耋,叶先生声音依然清亮,不时吟诵起古诗词,尽显深厚学养与沉静优雅,两个小时的倾谈偶有疲惫,但丝毫看不出是微恙休养未久。

  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如遇宝藏空手回

  叶嘉莹谈及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实源自家庭影响。成长在儒家文化浸染的旧式家族,幼年起她便随伯父学念古诗词,当年吟诵的场景似还历历在目。

  “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叶嘉莹对这句话深表赞同。叶嘉莹认为诗词渊远流长,是汉民族文化中非常值得骄傲的部分。汉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有修养、体悟的圣贤百家,他们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丰富的智慧。

  不久前,经历了古诗从小学课本里“去掉复又还”的风波,因自上而下的提倡,“重拾经典阅读”已成时下热潮。但谈起古诗词教育普及的现状,一直颇为平静的叶嘉莹显得有些激动,“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以来古诗写得非常好。后来有一时间不提倡旧学之后,现在这种传统就慢慢断了,因为不懂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蕴藏非常丰富,但好比你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却找不到打开财富的密码,空有这么多遗产,非常可惜。”

  对时下年轻人对诗词等古典文化的漠视,叶嘉莹更是提出严厉的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根本走不进去,‘如遇宝藏空手回’,守着这么好的家当,什么都继承不了,这是他们非常悲哀的地方,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不惜为了短暂的享乐而做出为非作歹的事,真的是堕落。”

  虽然自己坚持只写古体诗,但叶也并不反对白话诗,“毕竟时代不同了,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一些西方的诗歌表现方式都是可以的,中国伟大的诗人如杜甫,已经打破了文法,更多用意象去表达。”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