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建国:独辟“奚”径唱“洞箫”(图)
//www.workercn.cn2014-12-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是当今京剧舞台上奚派艺术的传承者;他不仅继承了奚派的严谨流畅的内涵,同时发挥了自身遒劲浑厚的特长;他把奚派艺术与其他流派相互融合借鉴,在京剧艺术的传承中见贤思齐、融会贯通、独辟“奚”径,成为当今京剧舞台上“叫好又叫座”的名角。他就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

  出生于河北晋州的张建国,早在懵懵懂懂的孩提时代,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坦陈,“我第一次看戏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样子,就喜欢上了,虽然不懂内容,但这种美感让我入了迷。我五六岁就开始学唱,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在全县唱样板戏了。”对于京剧,从耳濡目染到兴趣盎然,再到深深地爱上,他一步步坚定了内心的执着与信念。

  追梦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十四岁的孩子胳膊和腿脚已有些发硬,为了补习“童子功”他玩儿命练习,三个月试办期刚过,就遭遇“倒仓”,他却未曾退缩。金嗓子消失了,只能演小配角和反面角色。为了尽快恢复嗓子,他尝试了各种治愈方法,听人说口含黄连管用,他就天天将黄连含在口中。可能真的是苦尽甘来吧,嗓子果真逐渐好转。

  从10多岁如愿考到石家庄戏校,到1975年毕业被分配到当地的京剧团,再到1989年只身南下,连唱3天轰动大上海。一次次的历练磨砺了坚毅的品格。1993年,张建国调入国家京剧院。2001年起,他担任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他通过全国各地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了一批自己的“粉丝”。

  从“跑龙套”到“台柱子”,从纯粹对京剧的兴趣爱好转变成毕生奋斗的事业,是需要强大的思想支撑和扎实的功底来积淀的。青年时期的他曾涉猎许多京剧流派曲目的演绎,却对奚(啸伯)派情有独钟。“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创立的京剧奚派艺术,唱腔婉转悠扬,有着独特“洞箫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张建国对奚派艺术更是如痴如迷。

  1984年,他正式拜奚啸伯得意门生张荣培先生为师进行系统的学习,自此与奚派结下了不解之缘。师傅传道授业解惑,徒弟踏实刻苦肯学。与张荣培先生的学习可谓“脱胎换骨”,规范了唱腔、念白以及身段,磨练了精神意志。

  师傅爱徒如子,徒弟感恩戴德。张建国从拜师那天起,就从心里把师傅当成父亲一样敬重。师傅家的家务活他都大包大揽,二老衣服的缝做也都由张建国的妻子承担。师母病逝后,他全权担起了照顾师傅的重担。调到北京工作后,刚有了容身之所的他便把师傅接到北京照顾,每日为师傅做可口的饭菜并经常给师傅擦身洗澡。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建国身体力行。张建国循着导师诲人的方法在传承京剧的道路上摸索着,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推动京剧的传承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和地位。

  张建国极其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工作机制中推陈出新,延揽人才,聘请名师,提携后进。通过“致春天”“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多项文艺活动,以老带新,同时留足空间,让年轻人在舞台上自由发挥、学以致用,使京剧代代相传、薪火永续。近些年,张建国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活动,通过演绎和介绍京剧的独特魅力,扩大京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和普及。

  前不久,张建国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他激动地说:“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继续秉承优秀的京剧传统,担负历史使命和责任,不断磨砺和创新,律己修身、行为世范,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张建国始终站在时代审美的前列,一方面继承了奚派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发扬了它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潜心把经典剧目研学到极致,进行不断的革新与再创作。在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中,张建国扮演宰相朱胜非这一角色,他通过唱、念、做、打等几十年练就的“真功夫”,精确演绎了朱胜非沉稳的政治才能和过人的聪明才智,感情真挚、入木三分,把一代名相的谦逊忠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投身梨园50载,张建国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大赛金奖、中国京剧节金奖等许多大奖,可谓功成名就。然而他常常谦逊地说,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与前辈名家相比,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必须沉心凝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精心打磨作品,多出精品力作,用京剧独特的艺术,为我们的时代倾情歌唱。(王 珏 任维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