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为张黎近照。资料图片
根据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的电影早已被观者所熟知,而因此产生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近日也与观众见面,从导演张黎到主演张嘉译、宋佳、胡歌、黄志忠等,都令人看到了这部作品的分量。尤其是,播出选在了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更让人看出了其明确用意。
从张艺谋到顾长卫再到张黎,作为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系的同班同学,摄而优则导,这是他们从艺的发展轨迹。不过,与张艺谋、顾长卫一门心思搞电影创作有所不同,曾在《红色恋人》《大腕》《天下无贼》等电影中担任摄影的张黎,自从当起了导演后,就一头扎进了电视圈。《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长于“宏大叙事”的张黎一再展示了自己在群像塑造上的把握,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张黎对历史的思考被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原本非黑即白的信仰之争在杨氏三姐弟身上生出了另外一种面目——时代的裹挟将追随不同信仰的他们推上了对立面。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他将镜头对准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受,这使全剧有了一种同类题材少见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而在新作《四十九日祭》中,张黎在“宏大叙事”背景下对人本身的关注再次凸显:藏身于教堂中的风尘女和女学生构成了全剧的一对重要矛盾,她们彼此轻视,为了一个土豆、一口水而吵架甚至斗殴。正如张黎所说,《四十九日祭》讲的是一个“生存”的故事,在灾难面前空谈大义总显得苍白,当她们努力“活着”的欲望被侵略者轻易地打碎,这种“难”与“易”会让人愈发明白这场浩劫的残酷。
“不管是对于拍的人还是看的人,影视片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理欲望——窥视。”这是张黎对于影视剧的一种基本看法。带着这种“窥视”,他从《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直至今天的《四十九日祭》里,挖掘出了大时代、大事件、大人物背后的“私密”。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伟大和阴暗并存,面目并不清晰的历史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的历史。
在从前的访谈中,张黎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编剧和剧本的绝对尊重,他不是那种自恃“导演权威”而对编剧指手画脚的人,在文本方面他总是设法留给编剧最大的创作空间。但在《四十九日祭》的拍摄过程中,他还是忍不住对原来的剧本提出了修改意见。“《四十九日祭》的最后是一场罪行清算的戏,原本这场戏是没有的,后来经过我们的反复商议还是决定加上,因为这表达出我们的立场。”
有人认为,“张黎是在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甚至有人说过,“张黎其实并不适合拍电视剧”,但在他自己看来,这是一种误解。“当下荧屏这样的风格确实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方式就是电影式的、而不是电视剧式的。我认为观众应该看到更多的风格。”或许是担心人们对他摄影风格的过分关注而影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所以,他总是不太愿意多谈摄影,“《四十九日祭》毕竟是一部影视作品,而不是一部摄影作品,所以摄影不应该喧宾夺主,贴近主题、更好地为主题服务,那它的作用就达到了。”
张黎与老同学张艺谋的对比,是娱乐新闻关注的焦点,对此,张黎笑称他也没办法,谁叫《四十九日祭》背着一个“剧版《金陵十三钗》”的名头。但他毫不讳言对老同学的欣赏,“我很欣赏艺谋的作品,觉得这部作品很完整、很有意义。”在他看来,一个好题材不应该因为有人拍过就再不涉及,“如果通过比较我们能做得更好,那这种题材就是良性的、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