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画家刘培军(右)曾多次到琼海海南红色娘子军园采风。
从北到南,刘培军的国画艺术在探索、在丰富,但都以现实为素材。终究,还是海南的美留住了刘培军绘画的根。他说,要用中国的画笔,绘出海南的美。
从工作室的窗口望出去,海南的蓝天蔚然落入眼底,还有小区颀长秀丽的椰树,清澈见底的泳池。
这是刘培军在海南省琼台画院的工作室,窗户阔大敞亮,海南的阳光毫无顾忌地从高空坠洒进来,海南的海风也汪洋恣肆地从四周曼妙涌入。刘培军就是在美好的、极具热带风情的环境下,创作出以海南红色娘子军为题材的《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大型国画。
工作室墙上,悬挂着多张刘培军创作的国画,细赏之下,发现刘培军的国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域的两极,从祖国北方的青藏高原到南方的热带岛屿;二是生命的两极,从满脸皱摺的耄耋老人到活泼无赖的童稚幼儿,中间地带甚少。
这样的两极,也许和刘培军的经历、个性有关。
刘培军是山东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幼喜欢画画,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进入青海省文化厅工作。1988年,海南建省,正意气风发的刘培军邀约20多个青海的朋友、同事南下闯海。
“差点把青海省文化厅的年轻人全部拉走了。”回忆当初的激情岁月,刘培军感叹,那时十万人才下海南,到海南找工作非常不容易。当时通讯不发达,为了一份工作递简历,刘培军甚至在领导家门口一直等到深夜2点多。后来,刘培军进入琼台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画创作。如今,同来的20多人坚守在海南的只剩下两人了,其中一位便是刘培军。
“留在海南,是因为海南有很多绘画创作的题材。”在刘培军眼里,海南的美灵动,有故事,画面感强。这种美的认知,充分体现在刘培军的绘画作品里。
“几乎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故事。”采访刘培军时,每打开一幅作品,他美丽的妻子就在一旁轻声细语地讲解画面背后的故事。获得首届海南艺术节美术作品一等奖的是《鸭过无声》,是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采撷的一个画面,当时一位黎族老阿婆背着小孙子坐在房屋前,正好有一队排列整整齐齐的鸭子经过阿婆面前;参加新加坡——海南两地交流展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品中的黎族少女,是刘培军在槟榔谷遇见的一位小导游,那时她正好侧身从挂在腰上的小背篓里取东西。
“在海南行走,常常于不经意间,就有很多美的场景激发创作的欲望。”尽管2011年,不断追求艺术进步的刘培军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高研班,毕业后又成为刘大为工作室的专业画家,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开设了刘培军工作室,一年中也有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但海南,仍是刘培军重要的生活、创作之所。
“海南的美耐人寻味,她既有南方的柔美,也有苍劲、悲凉、阔大的美。神秘奇幻有热带雨林,秀丽清新有椰林海滩,雄奇阔大有磅礴海洋。”刘培军说,海南的美从远古到近现代,从自然到人文,都有很多挖掘的题材。
因此,虽是双城生活,刘培军还是把更多时间留给了海南。比如为了创作《血色青春——共和国记忆》,他从十年前就开始搜集红色娘子军的资料,并尽可能地走访健在的红色娘子军老人。经过漫长的采访、搜集,刘培军从两年前开始创作《血色青春》。
“他为了表现老人的手,每次走访红色娘子军老人时,都会久久握住老人的手去体味、感受老人的生命和内心。”妻子说,刘培军创作时,非常注意细节。
“那是干枯、没有生命力的双手,但却有着生命的硬度,让人肃然起敬。”《血色青春》画面正中的老人,便拥有一双这样的手,带给观者强烈的冲击和感动。
“山东、青海、北京、海南,分割了我生命多个时间段。但我仍然把自己定义为海南的画家,今后亦是长住海南,挖掘海南本土题材,表达展示出海南不同特色的美。”刘培军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前不久,《正大气象·刘培军中国画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展出了刘培军80余幅人物画作品,大部分作品系海南题材。
“下一步,我将以海南历史人物,如宋庆龄、冼夫人、黄道婆、苏东坡、丘浚等为创作题材,我想让他们在自己笔下复活。”刘培军说,他要用自己的画笔讲述海南故事,讲述海南的美,为海南本土绘画艺术增添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