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作家邓一光:我不可能 成为城市的同路人
//www.workercn.cn2015-02-03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没打算融入深圳

  读+:“干物女”、“蕾丝边”,你在小说里用了不少流行词汇,并且你的写法也非常现代,很多人因此甚至不相信你是位50后?

  邓一光:人们读《变形记》,不会想卡夫卡能不能变成甲虫,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不会想卡尔维诺是不是脱世于建筑师。金圣叹在《水浒》批注中提到人物塑造法则,“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他说写刽子手不必杀人,写妓女不必侍客,说的是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人物塑造是写作的基本功,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相反,很难想象一个缺少仿真能力的小说家能写出让人信服的小说。

  读+:作为一个到深圳并不算久的“外地人”,你已经融入这座城市了吗?写深圳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邓一光:我没有融入这座城市,很难融入,也没有打算融入。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大,它出生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了,但它的成长是裂变式的,我得一天天的成长。在这一点上,我和城市永远都不是同类,也不可能成为同路人,充其量,我只是一个城市的过客。

  我不会成为我生活的城市的代言人,以城市的立场,以及别的什么人的立场写下任何文字。我只写我认知中的生活,这个认知与其说依赖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不如说依赖于对城市特征密码的好奇心、对城市生活细节的追索欲望,以及借助想象力而企图展开的精神建构,所以,我写的不是深圳,是我的深圳。

  每年写小说不超过3个月

  读+:以前你每年都有几个月去森林、草原、沙漠,现在还去吗?你似乎不太喜欢城市,但你最近的小说,又都是讲的城市里的人和事?

  邓一光:这些年行动不太方便,腿脚、视力都有障碍,很少去那些地方了,只能空怀远行之心,实在是久违了。

  不过对我来说,城市不乏另一种隐结构中的森林、河流、草原和沙漠,不乏遮天翳日、浪淘风簸、一碧千里、动物凶猛,如果你读过我这些年的小说,你会发现它们。

  读+: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会有继续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吗?

  邓一光:目前没有。年轻的时候有,那个时候心高气盛,总有写不完的东西,非写不可的东西,担心写不完,担心受不了别的诱惑而放弃,会用计划来控制自己,现在用不着。

  我这几年一直写短篇,5年,写了30篇,出了两部小说集,第三部在编,有点泛滥。我猜这和南方的气候有关系,阳光充足,雨水多,一年有几个台风,根本停不下来。

  实际上我一直在停,每年写小说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都是在春天,凤凰木盛开的时候是我最疯狂的时候,木棉花一落我就泄劲了,有好多念头都死在木棉花落尽的时候。

  争议都没有,就连真实都没有了

  读+:最近每个文学奖项出炉,几乎都伴随着争议声,你对文学评奖的机制以及争议等问题怎么看?

  邓一光:有争议比没人搭理好,至少有人惦记着,吵两嘴不是什么坏事。如果连争议都没有,就连真实都没有了。我对评奖关注不多,也不大了解其中的机制。我不看电视不读报,没有QQ微博微信,恐怕没有什么资讯可谈。

  读+:近期都在读些什么书?哪个作家是你特别喜欢的?每天是怎么安排阅读时间的?

  邓一光:刚读完桑德尔的《反对完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和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正在读南兆旭的《深圳自然笔记》,还有一本有趣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我不会去喜欢作家,我喜欢诱发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作品。我不是勤奋的阅读者,我的阅读量不大,每天能有两三个小时已经不错了。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