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仡佬族女作家王华:与人心走得更近
//www.workercn.cn2015-02-06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飞翔:着了魔的想象力

  因为莫言,魔幻文学忽然进入普通人的视线。这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神秘而荒诞,黑暗而光明。而能够以这种文风立家的,比如马尔克斯,比如莫言,再比如王华。

  “我的想象力是天生的。”王华说,自己想象力的初露端倪,要缘于一次在乡镇小学旁边的医院门口看见一个女人的尸体。“她的男人大概有点傻吧,把女人的尸体扔在那里,就回去叫人。”那天下起了雨,街上有人就用塑料纸把尸体盖起来,但没有人敢管。王华觉得很难过,回去就写了一篇2000字的小小说,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

  “但如果当时有一只狗在这里守着女人的尸体,不就温暖了么?”在王华心里,狗解决了人想要解决、却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王华从一只狗的视角,将小小说改成短篇小说《一只名叫耷耳的狗》,发表在2002年12月的《民族文学》上,这个短篇于2003年3月被《小说选刊》转载。尽管如今回想起来,这并不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但“我的想象力开打了,并飞了起来”。

  王华开始写《雪豆》了。写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看到了一个水泥厂对环境的污染,便在脑海中构想了一个移民村庄,以“生育”这个对民生话题切入。王华直言,《雪豆》是自己最感性的作品,从构思到刊登,只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

  “记得那时刚刚学会QQ聊天,我可以一边写稿子,一边和三四个人在线聊天,打字飞快。”由于写得忘我,王华连章节也没有分就投给了《当代》。后来《当代》的编辑周昌义在编者按里写道:“我第一次看到这稿子时,没有章节,没有分段,十几万字一个整包……”不过这并未影响周昌义看到《雪豆》的惊喜,他让王华把文章里现实主义的语言去掉,然后把章节分出来,就可以了。

  作家肖江虹称王华“是条汉子”。其实,因为笔调,在成名之前,无论是省作协还是《当代》,都以为王华是男的。有一件趣事:《当代》的编辑第一次给王华打电话:“找王华。”王华回道:“我就是。”然后,电话那边愣了一下,说:“啊,是个女的啊!”

  挑战:从《雪豆》到《花河》

  蓬勃的想象力,让王华成为了一名高产的作家。从2005年到2010年,王华一口气写下了《雪豆》、《傩赐》、《家园》三部长篇小说,同时还有多部中篇小说问世。王华认为,这些年自己所写作品的社会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换而言之,离现实近,离人心远。想要写出更能走进灵魂的作品,在写完中篇小说《天上种玉米》和《旗》之后,2010年,王华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转型和挑战。

  “一开始我写了几个非常惟美的中篇,比如《五百的鹅暖石》、《像雪花一样飞舞》、《埃及法老王猫》,最后都发表在期刊上,却没有产生影响,算是试验性的东西。”但与此同时,一部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在王华的构思中,并且一写就是两年。

  “当时就是想写一个大部头,于是展开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什么剿匪啊,逃到越南啊,都是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年代。但写完后交给《当代》的编辑,却被打了回来。编辑说:‘你也敢写剿匪啊?你也敢写打仗啊?你还是好好写一些女人的故事吧。’于是,我就从小说里选了一条线,改成了20万字的《花河》。”正如王华所说,《花河》是关于两个女人命运的小说,白芍和红杏,花一样的女人,流水一样的命运。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王华老家道真的那条河,而这一次,王华将自己的想象力从字里行间隐藏到了文字背后。

  2013年,王华凭借《花河》第三次登上《当代》。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两个性格迥异的姐妹,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那个让命运跌宕起伏的年代,不断地挣扎、扭曲,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据说,《当代》的女编辑涂俊杰读了一个晚上也没放下。2013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花河》单行本面市,单行本的责任编辑正是涂俊杰。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