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库尔班江:我从新疆来
//www.workercn.cn2015-04-14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阿孜古丽·吾甫尔,30岁,维吾尔族。大学时,阿孜古丽的梦想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的梦想就是能做好自己的灯具工厂。她期待着能建立一个新疆商会,提供给新疆老乡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

  “我从新疆来,但我要做一个世界人”

  接下来,库尔班江还要马不停蹄地给纪录片筹集资金,并着手准备公益基金。不管是书、纪录片还是公益基金,用的都是同一个名字——“我从新疆来”。

  库尔班江自己的故事也收录在这本书里。

  他生长在新疆和田——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从小着迷摄影的他打过拳击、卖过烤肉、贩过玉石,结识中央电视台导演后,走上了拍摄纪录片之路。2006年他就读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成为央视一名摄像师。

  库尔班江的父亲是位做了30多年玉石生意的商人。他对家中4个孩子的教育就是一定要上学,要多出去看看,多见见世面。1999年之前,库尔班江一句汉语都不懂,在博州师范上学的时候,他主动要求和汉族同学住一起,只为了学汉语。

  父亲曾因生意失败而离家4年。父亲不在的日子里,小库支撑起家里的重担,把弟弟妹妹送去上学。他做过玉石生意,摆过摊,卖过烤肉。

  刚走出和田时,几乎不会说汉语的库尔班江才发现各族人的长相、穿着、行为方式都不一样。刚来北京时,他“脖子上挂着血珀、玉坠,手上好几枚大的玉石戒指”,“衣服色调很简单,黑色、灰色,连白色都很少穿,更别说其他鲜艳的色彩”。

  现在他身穿红黑暗格衬衫,围着黑色棉线围巾,除了手腕上的一块表,不戴任何饰物。

  改变他人生的是2002年遇到的央视导演孟晓程和李晓东夫妇。他们将一个喜欢摄影、学习摄影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引入到纪录片行业中。“孟晓程把我当成儿子,特别关心我。他教会我怎么做人,他希望我成为一个世界人,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维吾尔族人、新疆人以及中国人。”库尔班江说。

  后来,他慢慢理解“世界人”的意思。“以前我贴得太近。视野宽了,心胸也会宽。”

  在他看来,近些年和田越发封闭,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缺乏判断能力。而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只有多走出去,看更多的人和更大的世界。

  他的这一想法,源于父亲当年的言传身教。

  和田是新疆非常传统的维吾尔族地区,但库尔班江家与其他家庭有些不一样。他家4个孩子,3个不在新疆工作和生活——老三继承了家族的生意,在深圳开玉器店,老四在深圳一家婚纱摄影公司做后期处理。只有妹妹在和田当汉语老师。在南疆,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家庭。这归功于他的父母,“尤其是我父亲。”父亲喜欢跟别人聊天,尊重有学问的人,不断学习。父亲是阿图什人,不管经商理念还是做人做事的方式,都跟一般的玉石商人不一样。

  1984年前后,改革开放不久,小库父亲做玉石生意,开始频繁往内地跑,眼界变得开阔。回来后,经常给孩子们讲他遇到的人和事。父亲说:“你们是男孩,一定要出去。”他经常对亲戚朋友们说:“3个儿子,我一定要把他们都赶出和田。”他真的做到了。

  “我觉得父亲的包容性、对一些事情的理解,真的超过很多干部。所以我们家的孩子,跟和田别的维吾尔族家庭的孩子都不一样。”

  库尔班江小时候家境很好。父亲没有上过学,母亲也一样,都是地道的农民。但父亲坚持让孩子们上学。他经常说,自己就是没读过书,吃过很多苦。“如果他没钱了,哪怕卖掉裤子,也要供我们上学。”

  小时候,小库兄妹都不会念《古兰经》。每到寒暑假,母亲就想把他们送到阿訇或者伊玛目(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办的讲经班,但父亲坚决反对。父亲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后自己有了感悟,再让他们自己选择也不迟。但母亲担心,如果不去学经,以后不被当地社会接纳。“我爸说,所有的罪恶,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小的时候,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慢慢地,特别是这几年,和田的宗教氛围更保守、环境更恶劣,我觉得他实在是太伟大了。”

  小库说,父亲讲的故事,几乎都跟教育、知识、上学有关,几乎没听他说过谁赚了多少钱、生意做到多大。有一次从广州到上海的飞机上,他旁边坐着一个老太太,是个教师。她有两个儿子,都在国外读书、工作。父亲很有感触,回来跟孩子们说了好几次。

  1996年,很多台湾人经香港转道上海,将和田玉贩卖到台湾。据说当年在上海,第一个把和田玉卖到1公斤1万元的就是小库父亲。父亲给孩子们讲一个台湾客户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儿子不爱上学,还乱花钱,在学校里开最好的车,那个人就把大儿子赶出家门。他说,这是要做给另外两个孩子看,否则3个孩子就都毁了。他常说:“肚子里面没有墨,你怎么能写出字来?”但具体的学习方面,父亲从来不给孩子们压力。

  “小时候我们搬过3次家,每次都从大房子搬到小房子”。第一个家很大,是姥姥留下的房子,从住的地方走到大门需要15分钟,要穿过一片森林。但周边环境很杂乱,住的是生意人,家里的小孩都不上学。后来搬到一个监狱旁边,环境倒是很安静,只有3家人,但小孩也很少。两年后,小库一家又搬家了。这次是一个小两层,周围住的都是“文化人”。

  “到那里后,我们不逃学了,学习也变好了,因为周围的小孩都在上学。”住小库家对面的是一个医生,爱人在银行工作,4个孩子,最大的在天津上大学,两个女儿是“民考汉”,还有一个儿子学的是音乐。“当时,我的汉语还是不好。和田那个环境,学汉语真的太难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比例为96.4%)。一直到1998年我上初中,我还只认识‘我、你、他、爱’这几个字。”因为喜欢邻居家那个学汉语的维吾尔族女孩,想给她写信,初三时小库第一次动笔写汉字,写的是“我爱你”。

  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小库母亲付出的代价特别大。父亲长年在外做生意,有时几个月都没有消息。小库六七岁那年,父亲一年多没有回家,母亲推着车子在街上卖水果。很多人对母亲说,让你大儿子帮忙不行吗?“那个时候,没有义务教育的概念,和田很多家庭都是让孩子给大人当帮手,但是妈妈没有。”

  因为库尔班江兄妹几个没去过讲经班,母亲现在快60岁的人了,她的兄妹至今都不跟她来往。即使偶尔见面,也是刺激她:“你看,跟你们家孩子说话,需要请一个翻译。”其实小库兄妹维语流利,交流根本没有问题。“我们也被亲戚排斥在外,妈妈的家族中,30多个表兄妹从小都不跟我们玩,说我们是‘卡菲尔’(异教徒)。母亲特别痛苦,父亲也特别难受。”

  其实,小库父母都是虔诚的穆斯林,每天做5次礼拜,斋月时封斋,尽可能帮助身边的人。对普通人来说,宗教是向善和励志的。生在一个穆斯林家庭,信仰也与生俱来,直到孩子们成人之后,才了解父亲的苦心——学习科学、文化,掌握知识,见过了世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才能把学过的东西和背诵的经文变成智慧。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