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说起故友,肖杰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大山写的全部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一篇是凭空编造的。”
肖杰回忆说:“1977年1月,我去正定找他约稿。他在家弄了几盘菜,我们边吃边聊。他告诉我,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然后就兴致勃勃地说了不少见闻,说得最多的是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他一直说了一个多小时,滔滔不绝,有故事,有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他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讲完了他说,你看我说的这些事儿能不能写成小说?我说,把你刚才说的故事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
过了20来天,贾大山把稿子送到肖杰家。肖杰迫不及待地展开,标题是《取经》。他一口气看完稿子,真有说不出的兴奋。那巧妙的结构、鲜明的主题、活生生的人物、浓郁的乡土气息、简洁朴实的语言,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这篇小说发表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贾大山的成名之作。
正定县农民画家、艺文斋美术学校校长王素华今年66岁了,仍然经常出门写生。“画画不能光练技法,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是贾老师教给我的。”王素华说,她和贾大山很早就认识。有一次,贾大山向她求画,她画了“风晴雨露”荷花4条屏。贾大山看了说:“其他三幅不错,就这幅不好,没画出雨天荷花的意境。”
“真让贾老师说对了。”王素华对记者说,晴天、刮风天和清晨,她都去写过生,唯独下雨天,没有去观察过。后来,一下雨,她就跑到北城门外栽着荷花的那片河塘,先后去了七八次。其中有一次,风也大,雨也大,她观察得都沉醉了,雨水淹过了膝盖,才恍然醒来,一身水一身泥地回去,一口气画了十来张。“当你真正深入生活时,它会触发你好多的灵感和想象力。”说起久远的往事,王素华仍然十分感慨。
而最让她佩服的,是贾大山敏锐的目光,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王素华告诉记者,贾大山一篇小说《“容膝”》里的女主人公就是她。
“一个秋季的下午,贾老师来到艺文斋,正好有人进来,问有‘容膝’的拓片没有,想送礼。我说你要学习书法或者收藏可以,送礼不卖。过了一段时间,贾老师拿着几张稿纸来了。他说:‘素华,我给你写了一篇文章,你看看是你不?’”
“是你吗?”记者问。
“人物刻画的性格、心态很像我。”王素华笑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贾大山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在西慈亭村,村民任贵明就乐呵呵地说,《村戏》里的老鹤大伯是他去世了的哥哥。
“父亲能写出好作品,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爱交朋友。”贾大山的大儿子贾永辉说,这些朋友不光有政界、文化界、企业界的,还有不少普通老百姓,他们当中,有种地的农民、摆摊的小贩、开饭馆的小老板,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父亲从他们那里讨生活,他们从父亲那里讨智慧。”
贾大山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并不胶滞于生活。
他的短篇小说《花市》,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主人公的原型,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名叫曹仲连,在集上卖花。但是贾大山在创作时,将曹仲连改成了小姑娘蒋小玉。在一次正定县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他风趣地问大家:“这样写比写戴眼镜的老头儿是不是有了诗情画意?”但是,他反对搞想当然的空中楼阁,他说:“我绝不会产生有关空军的灵感,因为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坐过飞机。”
今年秋天,石家庄市文联将启动“贾大山文学奖”,三年评一次。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作协主席周喜俊说,该市的作家群体在创作实践中一直传承发扬着贾大山的创作理念:深入现实生活,打造精品力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多奉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就是文艺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我有个毛病,写了两篇之后,总喜欢放在自己的床下压它一段时间,让它降降温,过一阶段,再拿出来修改。”
多年来,作家康志刚创作时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小说写好,修改完毕,感到满意了,就放到一边儿,开始读贾大山的小说,几篇读下来,总能发现自己的作品有“火候”欠到的地方,这时候再拾起来,继续修改下去。
面对记者,康志刚言谈话语间难掩对恩师的感激。“我和贾老师是同乡,是他扶持我走上文学之路的。我当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在他指导下,这篇三千来字的小说修改了六遍。”康志刚说,贾大山的每个作品都是经过长期酝酿,不肯轻易落到纸上,落到纸上也要反复修改润色。“他说好文章都有一个构思、打磨的过程,写文学作品就像工厂生产产品,生产出坏产品会砸了自己的牌子。”
贾大山患病期间,为了帮在《当代人》杂志担任小说编辑的康志刚完成组稿任务,创作了两篇小说。一天晚上,贾大山把康志刚叫到家里,递上下午刚刚誊清的稿子,十分谦逊地说:“想听听你的看法。”
那时,因为患癌长期化疗,贾大山已经非常瘦弱。他颤巍巍地站在康志刚身边,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橘红色的灯光,映在他清瘦的面颊上,显得格外温馨。此情此景,一直深深地刻在康志刚的记忆里。
“建华,我想了个小说,我给你念念啊。”想起老朋友,郝建华的脑海里常常会响起这句话。“大山说念念,其实是背,有时候会把标点符号都背出来。但要说是背,也不确切,因为这篇小说连一个字都没写呢。”郝建华说,贾大山创作时,会反复打腹稿,成型后还要一字不落地背给朋友听,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再落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