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严歌苓:小说中有一个诚实的自己
//www.workercn.cn2015-06-06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等。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和文学院学生会共同举办的严歌苓专场讲座“我在《床畔》”近日在北师大敬文讲堂举行。身为北师大校友、驻校作家和研究生作家导师的严歌苓,此次带着新作《床畔》回到北师大,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史。

  “《床畔》:我的执迷不悟

  许多年前,严歌苓还是成都军区的一名舞蹈演员,当她随团去成都部队表演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群士兵的存在:他们一个个都剃着光头,黑黢黢的。驻扎的营地十分潮湿闷热,演员们洗衣服的盆子里,第二天竟长出蘑菇来,而这群不起眼的士兵,就长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是当年为国家修铁路的“铁道兵”部队,是和平年代的战士。

  严歌苓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调到了铁道兵部的创作组,每年必须到部队里住30天采写“好人好事”,虽然她特别反感写这个,因为觉得写好人好事是“干事”的事儿,但是这段经历加深了她对铁道兵这个兵种的了解。她还记得一句话:“每一根枕木,就是一个倒下的铁道兵。”而在脱下军装多年之后,当她从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毕业之时,当年那么反感给铁道兵们写好人好事的她,想到的第一个故事,却恰恰是关于铁道兵战士的。

  当时,恰好有个护士与她讲起一位铁道兵伤员变成植物人后的点滴细节,严歌苓突发奇想:要是这个铁道兵还没死,还有感觉、感情与心理活动呢?严歌苓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有一个植物人,在休克20年之后醒来,对家人说:“你们当年在我床边说过的话,我都还记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奇迹,而依然有局限的医学,使人们对植物人的情况还所知甚少。她当时想,要是她笔下的张连长也是这样一个生命奇迹呢?带着这种念头,严歌苓坚定了把这篇小说写下来的决心。

  严歌苓用“执迷不悟”来形容她对《床畔》这部小说的感情。当她写完第一遍之后,觉得自己还没想透,不知道这个故事要把她带往何方。彼时,严歌苓的父亲建议她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两个第一人称,男女主人公彼此明白对方,却又无法用言语交流。当严歌苓再次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之后,却感觉它变成了一个童话。后来,她拖着一堆书稿去了非洲,在非洲,她想到自己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习的经历,当时她看过智利作家Esabel Allende的一句话:“如果你写不下去,试着换一个人称写。”人称的变化会带来角度的改变,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严歌苓又把这个小说翻出来,用第二人称“你”写了一稿,还是不行。严歌苓说,第二人称最难抓住读者,非常难写。

  后来她把书稿带到了台北,依旧写不下去。使《床畔》最终得以问世的直接原因是去年出版社的催稿。这一次,她将叙述换成了第三人称,终于找到了想要的节奏。当她通篇读完出版社寄回的校对稿后,泣不成声。当时她想:有万红这样一种人的存在,我和这个世界还何必一般见识呢?护士万红不为俗世所动,有非常明确的方向与信念,有比一般人更加丰富的感情生活;万红在心底一直慕恋着她的植物人英雄,想要揭示出这个生命奇迹,让世人承认、尊重他的生命,就像他还活着时那样。这就是严歌苓的万红,她身上凝聚着严歌苓长达20年的感情积淀,寄托了她对军人与英雄,对庄严与神圣,对所有这些超乎自我的东西的敬意。严歌苓说,她很爱护士万红,这个不识时务的女孩子平凡的每一天,就在给英雄打针、观察他、保护他的琐碎中度过,这样一个女子,从年轻到年老,在床畔看透了世态炎凉,坚守着她心目中的英雄,却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一条自己的英雄之路。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