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朱琳 资料图片
2015年7月7日晨曦即将到来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2岁。
“看破放下,般若发光;自在平常,法身清凉。”朱琳家里一张桌子的玻璃板下,静静地压着一张多年以前由表演艺术家朱旭手书的字条。字条上的四句话,不仅支撑着朱琳晚年的心境,而且恰是这位观众公认的北京人艺“第一青衣”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
《甲子园》,她承启谢幕的期盼
“我90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2012年9月,北京人艺迎来建院60周年华诞,原创话剧《甲子园》隆重上演。
朱琳再次登上她心爱的舞台。在《甲子园》中,朱琳扮演王奶奶,她给自己加了一段台词:“哎,你们看,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呀,老伴儿唉,你别急,我穿上小牛皮鞋好来陪你。”
朱琳演绎的这段台词,每次都会赢得观众的掌声。没有人点破,这掌声既是观众被这番完美的演绎折服,向老艺术家致敬,也是深深为这话里有话的台词感到心酸。观众以雷鸣般的掌声,祝愿朱琳长寿健康。
《秋生赋》,她找准人生的方向
朱琳1923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自幼酷爱唱歌和表演。她幼年随母亲和姐姐在淮阴生活时,在当地京剧班社中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京剧的演唱和表演。1937年抗战爆发,还在读中学的朱琳在淮阴加入了由中共地下党领导和组建的长虹剧社,参加了进步的抗战戏剧活动。次年,朱琳顺利考入了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音乐系,随即参加了武昌东北救亡总会。
1938年8月1日,年仅15岁的朱琳在武昌昙华林参加了在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田汉、洪深等领导下成立的抗敌演剧队第二队。从此,朱琳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开始了自己的演剧生涯。
抗战期间,朱琳参加了由田汉创作的《秋声赋》一剧的演出,在剧中担任女主角廖红,并演唱主题歌《落叶之歌》。“草木无情,为什么落了丹枫?像飘零的儿女,悄悄地随着秋风。相思河畔,为什么又有漓江?夹着两行清泪,脉脉地流向湘东。”这首歌经朱琳演唱后,在大西南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在抗日烽火中,朱琳经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和锻炼,在思想和演技上都日臻成熟,成为一名真正的文艺战士。
三部曲,她奠定艺海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朱琳成功地塑造了50多个舞台人物形象。她,是《雷雨》中的鲁侍萍、《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虎符》中的如姬夫人、《武则天》中的武则天、《带枪的人》中的纳佳、《洋麻将》中的芳西雅……这些脍炙人口的角色,至今仍被观众称道。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焦菊隐导演的话剧民族化“焦氏三部曲”《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中,朱琳的表演成功地运用了民族戏剧的美学精神,成为焦菊隐话剧民族化探索的实践者之一。在这个阶段,朱琳努力学习民族戏曲艺术,借鉴其中的精神和形式,注意用鲜明的形体动作体现人物的内在美。
“辨琴传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风沙烈,吹放一奇花。”这首诗,是郭沫若在看过她所饰演的蔡文姬后的乘兴之作。
斯人逝,她仍在影响今天
一生从艺,朱琳赢得喝彩无数。朱琳61岁时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成功地扮演了慈禧这一历史人物,并荣获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2007年朱琳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舞台之下,朱琳兼具了导演、剧本创作者、文学创作者等多重身份。曾参与导演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街道上》等剧目,还与老伴刁光覃合著出版了有关表演艺术的专业书籍。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方面,朱琳担当着文化使者。20世纪80年代,她随中国戏剧家代表团访日,在那里与日本表演艺术家杉村春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5年,朱琳随《推销员之死》剧组赴港演出,1986年又赴新加坡演出,在华人同胞中引起强烈反响。
晚年,朱琳还为地方剧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朱琳与老伴刁光覃赴内蒙古包头为漫瀚艺术剧院导演漫瀚剧《拔都汗》和《忠烈碑》,又为贵州省花灯剧团导演花灯剧《七妹与蛇郎》,从此使得这一地方剧种被重视而得以保留。
在记者发稿前,北京人艺传来消息,根据朱琳同志本人及家人意愿,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这遗嘱,毕露仪态大方,尽展人生境界。
(本报北京7月7日电 本报记者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