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背后故事
《三体》受追捧因创意高度浓缩
前些天在北京举行的一个文学沙龙中,《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回忆了最初收到刘慈欣小说稿件时的场景:“我们接到刘慈欣的投稿到编辑部后,都很兴奋。主编阿来背着手过来,看了看说,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稿子。所以说,刘慈欣刚一出现,就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在姚海军看来,科幻作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创造性的写作,这是科幻最大最核心的价值;另一类是利用别人的想法来演绎好的故事。“刘慈欣是属于第一类的,他不属于畅销书的写法。《三体》中的创意是高度浓缩的,他把很多长篇的创意全融到一部里面了。它里面的很多点子换个别的作家来写,可能一个点子就能写部小说。大刘这个北方人,太实在。《三体》的成功,是中国科幻的成功,也是用很多代价和牺牲换来的。”
“有一个好的科幻创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生直接关系。”刘慈欣透露,写《三体》前几年,他也一直在想如何把那些创意与生活、人生发生直接联系,“作为业余作家,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写作。我一般是先想好故事的整体结构,提笔之前已经想得很详细了。想的过程相当漫长,就像一棵植物在心里慢慢成长。”
早在《三体》第一部出版之前,他已经把三部曲的故事架构想好。这种漫长的心里积累过程,让刘慈欣觉得《三体》之后到现在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是很正常的一种状态,之前几年花费的心血太多了。不过,这种提前设想好结构的写作方式,有时也让他很痛苦,“可能你想了很久的一部小说,都快在脑子里写完了,忽然有一天早晨起来发现这个故事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这是非常让人崩溃的。”
随着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三体》电影版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片方也宣布无上限追加投资。不过,与科幻小说相比,中国科幻电影要走的路更加漫长。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表示,中国目前缺乏专业的科幻电影编剧,“几乎没有,因为原来咱们没有这种作为类型片的科幻电影。”
谈到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吴岩说:“在国外,科幻电影并不是从小说来的,人家有专业的编剧,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在中国现在是没有办法,借助小说来改电影,但不是一个常态。”
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需要培养专业编剧。“在国外都是专业的编剧,像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包括诺兰,他们都是自己编剧的,他们拿现成作品是非常少的,他们从小就看过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中国要培养起这么一批人来,他们和科幻小说作家是不一样的,当然科幻小说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但是要认清科幻电影是另一种东西。”
吴岩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烈雄主编的一套《新空间科幻电影译丛》,近日出版了英国作家、编剧罗伯特·格兰特的《科幻电影写作》。近两年,吴岩在北师大教授的科幻文学研究生课中,也有意从原来只侧重于研究向写作方面倾斜,邀请了国内少数的几位对科幻电影产业了解的专家来给学生们上课、讲座。他也建议国内有能力的影视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积蓄力量。不过,他觉得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也不仅仅是缺编剧的问题,“还有特效制作、概念设计,很多都缺。”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不应把科学技术妖... | 2013-09-16 |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传统科幻文学正... | 2013-09-16 |
刘慈欣:没有情怀就没有科幻 | 2013-09-16 |
刘慈欣: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成功 | 2013-09-16 |
刘慈欣:科幻为电影而生 | 2013-09-16 |
刘慈欣:科幻小说就是为电影和游戏而生 | 2013-09-16 |
刘慈欣曾推荐书单: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 2013-09-16 |
刘慈欣:写科幻小说 做无神论者 | 2013-09-16 |
刘慈欣获雨果奖 其多部小说将陆续改编成电影 | 2013-09-16 |
刘慈欣式的科幻小说的魔力究竟在哪? | 2013-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