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鲁迅1927年9月25日致台静农信中,有五段文字涉及到诺贝尔奖金。关键的几句话是:“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从上述引文来看,刘半农曾提议鲁迅参评诺贝尔奖。鲁迅谢绝了这一好意,既出于自谦(“我不配”),也出于自励(“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
刘半农是中国人,并不是诺贝尔奖的评委。那么,究竟是谁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呢?
魏建功的回忆
对于鲁迅被提名的问题,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是这样说明的:“1927年瑞典探测家斯文海定来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这就是说,提名者是斯文海定(通译为斯文·赫定,SvenHedin)和刘半农,转达者为台静农。
《鲁迅全集》这条注释的依据是魏建功的一篇回忆录《忆三十年代的鲁迅先生》:
“刘半农托付静农这件事,我还在场。这一件事情的发动是由于瑞典人斯文赫定的关系。斯文赫定名义上是个瑞典地理学家,实际上是在我国大西北做侦探工作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学者’。他曾经在新疆一带单独地进行过若干次的旅行;就在一九二六、二七的当儿,他又通过瑞典公使向北京政府交涉,要做飞渡蒙古新疆沙漠地区的‘科学考查旅行’。
那时国内正是大革命前夕,北京政府是保护不了本国主权的。斯文赫定的要求被留在北京的大学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文化人士听到了,就向当时政府表示了意见:要作科学考查旅行必须有中国学者参加,否则不能允许他的要求。
这样就成立了一个‘西北科学考查团’,北京大学的教授们是对斯文赫定谈判的负责中心,担任着常务工作的就是刘半农教授。这个团的组织情形不需要絮说,只要读斯文赫定自著的《长征记》就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改变态度接纳中国学者参加的了。这斯文赫定是用阴谋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诺贝尔奖金的华冕来取悦中国学者是一份现成的人情,刘半农向先生动议就是斯文赫定给他谈后的事。
这一段经过回想起来,鲁迅先生的回信不仅仅表示自己的谦虚,实在还严正而又坚决地拒绝了帝国主义分子斯文赫定的‘诱惑’。”(原载《文艺报》1956年19号)
魏建功是台静农的好友,又跟刘半农熟识。作为亲见亲闻者,他的回忆自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特别是斯文·赫定与刘半农的关系,他的这篇回忆讲得最清楚。
杨振宁的“宁拙毋巧” | 2010-01-22 |
台湾作家陈映真:文学相融了,两岸更近了(... | 2010-01-22 |
季羡林:茅盾笨 沈从文有才干 巴金能拿诺奖 | 2010-01-22 |
莫言为一天三顿吃饺子写作 收入不丰赡养全... | 2010-01-22 |
诺贝尔文学奖解密:鲁迅、老舍、沈从文 为... | 2010-01-22 |
莫言: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普通人 盼被人忘记 | 2010-01-22 |
张承志:我是伟大文明的儿子(图) | 2010-01-22 |
苏童:新媒体有民间立场 中国民间文学奖项... | 2010-01-22 |
李骏虎散文集《受伤的文明》问世 | 2010-01-22 |
鲁迅长孙回应“鲁迅文学奖”去名:冠名为了... | 2010-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