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文艺名家柳建伟:甘做时代发展的“记录员“(图)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简介

  柳建伟,男,1963年生,河南南阳镇平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英雄时代》封面 资料图片

  《北方城郭》封面 资料图片

  他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被业界称为“时代三部曲”;从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优秀作家,再到电影编剧,他的作品一直忠实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递出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作家柳建伟。

  弃工从文,只为记录下最美好的时代

  1979年,我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系。按理说,我应该是一名IT人士,但是命运往往就是这么神奇。考入大学之后,我迷上了文学创作,加上那是一个文学开始大爆炸的年代,文学创作氛围很浓,“文学梦”在我心中也越发强烈。

  因为我是理科生,没有接受过写作方面的专业训练,所以文学创作对我而言很难,要比文科生做更多的准备,于是我选择了向书本学习。我读大学的时候,刚好各种古典名著纷纷重新印刷出版,给了我阅读机会。另一项准备就是学习写作,当时我尝试着写一些中、短篇小说,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是练笔,加起来可能有100万字,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成都军区某部。我的工作是负责维修一台大型计算机。闲下来的时候,我阅读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作品。巴尔扎克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进程和世道人心的变化,很了不得!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当一名作家的理想,我要做个社会历史书记员类的作家,为刚刚起步发展的中国做好记录——记录历史的嬗变,记录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对社会有益才算“大孝”

  在创作这条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母亲。1994年4月,母亲身体不适,我劝她去医院看看,但她说上课忙,等放假了再去吧。于是她一直坚持到了7月放暑假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乳腺癌。医生说癌细胞已经转移,情况不太乐观。检查完的第二天,母亲就进行了手术。

  那个时候,我正在一边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一边创作我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北方城郭》。这部小说酝酿了很多年,早在1988年时就写了一个初稿,但由于不满意,就一直放着。

  母亲手术之后,要到几公里外的县医院接受化疗。我每天用三轮车把她拉到医院,等她输上液了,我就又骑车回家去写作,到下午再接她回来。这样持续了120天左右。母亲每天化疗都有一大笔开销,这对于我们这个工薪之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而我当时没有名气,出版社也不可能给我预付稿费。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战争纪实类的书很畅销。于是,我就放下长篇小说,找了三个同学一起写这一类书。那时候一千字的稿费大概是70至100元。三个人一起写,一个月就可以写一本,一本书卖出去就能拿到两万多元,我们三个再分一分。有一天,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何启治老师来探望母亲,不经意间,将我写畅销书赚钱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得知后教导我,人有大孝和小孝,对家庭有益的人只是小孝,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是大孝。你为了给我治病,没日没夜地写些没有营养的快销书,这相当于在把自己的事业和身体搞垮。这次谈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回到家后,我拿出之前搁置的长篇小说《北方城郭》初稿,重新开始了创作。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