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回家过年,为了乡情乡愁
//www.workercn.cn2016-01-3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厍洪村的婆媳趣味削土豆皮大赛。 本报记者 张 文摄

图为刁红利一家包起了团圆饺子。 王新刚摄

  四川通江县农民工何小琼

  家乡的年味最难忘

  本报记者 张 文

  打工3年,农民变身“城里人”

  “太久没回家了,村里人还认得咱们么?”何小琼和丈夫踏上归家的旅程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何小琼夫妻是四川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厍洪村村民,自从3年前外出务工,两口子便没再回来过。今年春节,两人总算下定决心回家过年。

  当年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主意,是何小琼提出的。“地里刨不出金娃娃,不如学村里人一起出去挣钱。”在村里务农,家里收入每年仅有四五千元。

  “隔壁张家的两个儿子都去广东了,每月兄弟俩都能给家里老人汇个一两千元回来。”在厍洪村,青壮年劳动力七成以上都常年外出务工。通江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80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20万人。2012年10月,跟随外出务工的“潮流”,夫妻俩来到山西运城,进入一家劳务公司做建筑工人。

  运城有着大量的外省农民工,何小琼夫妇很快融入到了当地的农民工队伍。虽然一开始,夫妻俩只能租住在工地附近简陋的房屋中,但也其乐融融:生活成本并不高,每天收工后,两人去附近菜市场买一些便宜的大路菜,住在一起的工友们常常轮流在外买一些肉食回来分享,为清苦的日子带来一丝温暖。

  让夫妻俩更安心的是,离工地不远的城乡结合部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于是他们把正上小学的儿子接到了运城。尽管两口子打工的工地三年来频繁变更,但儿子始终在这所小学就学——夫妻俩比较忙的时候,便让儿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工友家。

  2014年,夫妻俩搬进了当地为农民工修建的廉租房。“每月200多元租金就能住楼房,我们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何小琼回忆,在收入最高的时候,他们每月能存下6000多元。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