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以文为家,以笔为马
//www.workercn.cn2016-04-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读书的后天伟力

  可以化普通为神奇

  记者:怎么看待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曹文轩: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让人过目不忘。有时我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于平庸,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记住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伟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此时,你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记者:世界上读书人很多,但将书读好的人很少。读书也有门道。能否谈谈你的读书之道?

  曹文轩:我认为个性是读书的关键,是读书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很多人都在读书,但未必谁都能将书读好。而书读不好的原因之一是这个人的书读得全然没有个性。许多年前,我曾在北大的课堂上说: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一个人读书应有自己的选择。做人忌讳雷同,做文忌讳雷同,读书也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一个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此说也许是狂言,也许是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另样的声音。这个道理如同走别人不曾走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记者: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虽是好事,也有误区存在。可否结合当下的读书状况,谈一谈都要留意哪些读书的误区?

  曹文轩: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读书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很多的、无意义的、劣质的,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图书丰富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下降的时代。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而我以为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记者:那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该如何选择图书,尤其是对于尚无分辨能力的孩子?

  曹文轩: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之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是有区分的: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只是说,图书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犹如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上面漆。

  对于孩子而言,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相呼应。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另外,地有地脉,文有文脉,书也有文脉。我常常想起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书多得满坑满谷。我的父亲当时是小学校长,他有一书柜书,里头有些鲁迅作品的单行本,我拿起这样的书看,一看就进入了痴迷状态。进入中学之后,我每每写起作文来,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与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地流淌到纸上。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种东西叫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那东西叫“文脉”。如果长久地接触不到有文脉的书,那么孩子们的写作可能会停滞在枯涩的状态之中。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