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刘诗白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当时的大学学风浓厚,到处都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大家谈论的总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人们思考的问题是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兴亡。刘诗白至今印象深刻:“当时的年轻人十分爱读书,即使物资生活艰苦,但精神生活很丰富。”
《资本论》是刘诗白步入经济学殿堂的向导,年少时,他就已经接触和阅读过这部著作。进入大学后,他进一步阅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还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大批西方经济学原著。
回忆年少往事,他总是兴致勃勃。虽已是耄耋之年,刘诗白仍清晰地记得年轻时读过的一系列书籍,甚至连翻译者、出版社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笑着说:“人老了,就容易记远不记近。”
每天上午,刘诗白总会在书桌旁伏案写作3个多小时,下午拿着放大镜看文献。他一生坚持写作,最近准备重新编辑出版自己的全集。全集一共8卷,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全部由他亲手写成,诚如他说:“习惯成自然。”
“就像人要吃三顿饭一样,长期从事专业工作,自然就停不下来。”刘诗白说,读书与写作是他坚持一生的乐事。
即使在92岁高龄,一天中的多数时间,他都在思考经济学那些未解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不是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更不是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发挥了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又有效发挥了政府的职能,既重视效率又讲求公正。基于我国实践的经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这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他说。
刘诗白还特别关注当下经济发展的最新形势。他说,中国人走的“脱贫攻坚”道路,给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中国已经富起来,特别是这五年,日益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向全世界发出声音,这个声音还在增大。现在我们有条件在文化上繁荣起来,成为文化大国,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创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时代的伟大重任落在了我们的头上。”
教学路上的一名老兵
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到经济学研究中来。此前,他还设立了“刘诗白经济学奖”,旨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刘诗白在西南财经大学工作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仍称自己为“教学路上的一名老兵”,他很欣慰自己在少年时选择了从教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曾是刘诗白的学生,可直到现在,如果遇到问题,他还是像当年一样兴匆匆地找到老师“摆谈”。在李义平看来,刘诗白会把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基础,善于从实践中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既是经济学家又是教育学家,然而,教育学家比经济学家更稀缺。”
李义平至今对在刘诗白门下学习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会带着我们研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特别是《资本论》,让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他还叮嘱同学们,搞经济学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实践意识和民族意识。”
姜海洋大校是刘诗白2008年开始带的国防专业博士生,当他快毕业时,刘诗白已经86岁高龄。姜海洋原本以为导师把毕业论文的摘要和目录看完,就很了不起了,没想到刘诗白不仅看完了15万字的全文,还对定义、用词、数字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详尽的批改和标注。论文上画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批注线,不少页面上都有折痕。
在教学中,刘诗白重视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年事已高,刘诗白近几年已经不再带学生,但他依然关注着学生的发展。他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树立思维创新意识,年轻学者要敢于大胆质疑。
“要立足新实际,探讨新理论。”刘诗白还对青年学生提出建议:现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越加宏伟,需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也有更好从事研究的条件和机会。要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做大学问,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大问题。
刘诗白在西南财经大学工作数十年,1985年至1990年,他担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那时,他大力开拓创新,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学校增进声誉。用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的话来讲:“他是打开校门的首位校长。”
王裕国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院校学科水平较弱,欠缺高等人才。刘诗白请来一大批经济学家来校任兼职教授,开拓师生学术视野,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刘诗白还支持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引进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
那时候,刘诗白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从事实践研究,深入各地的工厂、农村进行调查,也多次去国外考察和讲学。他每次从外地回来,第一句话总会问“学堂最近如何”?他爱把“学校”称作“学堂”,在外面见到的新鲜事物,回校后他会与师生分享,让大家开眼界、长见识。
年轻时常年坚守在教学岗位,即使退休后,刘诗白依然住在校园里,他说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离学生近一点。如今,每天晚饭后他都会在校园里散散步,“看着年轻人的身影,不知老之将至”。
“德才兼备,德总摆在前面的。”刘诗白希望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胸怀大志,首先要把国家放在心中,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英才。(本报记者 鲁磊 通讯员 殷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