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者:东西
提问者:刘雅麒
时间:2017年12月14日
受访者简介:
东西(1966—),原名田代琳,广西天峨县人,著名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中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救命》《我们的父亲》《私了》等。多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法文、韩文、越南文、德文、日文、希腊文和泰文出版或发表。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杰出作家奖”。
1最初是怎么迷上文学创作的?
那时,作家是个神圣的职业,我说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除了阅读,没有更多的精神食粮可以享受。所以,都崇拜作家,这是我想写作的原因之一。之二,我上的师专,毕业后要分回家乡当教师,只有写作才可能改行,才可能离开偏远的县城,有前辈因写作而调到省城的例子为证。之三,我有委屈,有感动,有故事,想写出来让别人晓得。
2你的笔名“东西”非常有特色,该如何理解?
开始用原名发表作品,但发了几篇觉得原名不够响亮,就想改一个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想了许多都不觉得好,于是翻书找词,忽然发现“东西”两个字有意思,它的含义丰富,出现的频率够高,调皮,也有贬义。为了增加使用这个笔名的勇气,我就找理由,比如它是指东方与西方,比如它意味着“东成西就”等等,甚至想起过王朔小说的标题“千万别把我当人”。
3从开始写作到现在,对“好作品”的理解有怎样的变化?
最初觉得好作品应该是鲁迅那样的作品,思想深刻,人物鲜明,语言准确,细节生动,这是一个高大上的标准。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写作技艺的渐长,我在往这些标准上加盐撒胡椒,慢慢变得不那么正儿八经。可以来一点荒诞,再加一点幽默,想象力是不是可以再飞扬一些?现在,我希望写小说时心胸更宽阔一点,结构更美一点,可读性更强一点。不管我对好作品的要求怎么变,但有两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好作品一定要跟“现实”有关,一定要跟“心灵”有关。
4你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
我早期的短篇小说《幻想村庄》灵感来自于一次梦境。在梦里我闻到酒香,醒来,一动不动,生怕跳跳眼皮状况就会消失。可不管多么小心,酒香也只在我鼻尖前保留了不到一秒钟。我继续一动不动,回忆它的味道。那是粮食的香,准确地说是苞谷酒的香,夹杂些许焦煳。脑海顿时出现父亲站在土灶旁熬酒的画面,甑子、墙壁、水蒸气以及哔剥燃烧的木柴也都一一浮现,包括整个村庄都复活了。这样的灵感只有一次,它有过去的生活打底。而更多的灵感来源于对现实的琢磨,对心情的整合,或者说一时冲动……比如《后悔录》就是对“后悔”这种心情的整合,一悔就是30年。比如《篡改的命》、《耳光响亮》,肯定是对现实的琢磨。至于一时冲动,那是某些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只要想写,就一定会有灵感降临,除非你超级麻木或者假装麻木。
5你有怎样的写作习惯?一部小说从构思到成文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会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吗?写作遇到瓶颈时如何面对?
喜欢在下午和晚上写作,这个时段效率特别高,原因是过去总是用上午把工作处理完毕,下午就偷偷地写,养成了习惯。写作时一定要喝红茶,因为不抽烟。每天写到一千字心里就“啷个哩个啷”,特别高兴。如果一天写了两千字就开始警惕,生怕文字不讲究或者哪里有漏洞。短篇小说一般构思十天半月也有一个月的,写作时间不定,不会超过两个月。长篇小说构思往往超过半年,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来写。没有用电脑写作之前,往往是一稿过,错的地方就用浆糊粘贴修改。用了电脑写作之后,每一段至少看十遍以上。开头部分往往反复修改,原因是要找小说的腔调。每当写不下去,就去散步,或躺一躺,在书房“徘徊”。这时候是焦虑的,需要关掉手机,一个人安静地呆着。一旦找到突破口,心情大好。这是写作中的小快乐,每一次写作都由无数个翻越障碍的小快乐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