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考古学家夏鼐的“元旦日记”

2017-12-28 11:31:57

  人们总是要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而元旦,如今被赋予了更多的节日气息,人们出门旅游、购物,学生们则可以趁放假放松自己,或约上三五同学好友聚餐畅谈。

  对于大学时期的考古学家夏鼐而言,他的元旦是如何度过的呢?他的元旦和如今青年人的过节方式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中做一番了解。

  夏鼐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其在考古学领域的贡献颇大,那是考古学史应该研究的重要话题。对夏鼐生平中生活细节的关注,或许还更有意思一些,因为这才为读书人还原了一个平实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图景。《夏鼐日记》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煌煌10卷,收录了他1931年1月1日至1985年6月17日长达55年的日记。

  夏鼐日记第一卷,记录的主要是夏鼐在大学求学时代(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读书与交游生活,这对今天的大学生很有启发意义。《夏鼐日记》卷一中有不少现代文学评价及文坛掌故,比如:徐志摩为什么在给陆小曼的信件中透露胡先骕对新诗的攻击,鲁迅1931年的被捕传闻,钱穆燕京大学的授课情景,蒋廷黻怎样指导夏鼐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夏鼐和吴晗的交往细节,还有一些显得很生动的故事掩藏在夏鼐的日记里,需要不断地细读才能有所发现。

  不过,本文中我们把话题转向夏鼐日记中的“元旦”。

  过元旦“没有意思”

  从夏鼐大学期间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在80多年前是如何看待这一天、如何度过这一天的。

  1931年1月1日这天,夏鼐的日记如下:

  今天是新年元旦,可是我觉得没有意思。今天和昨天的区别,同昨天和前天的区别,不是一样的么?不是同是地球的自转一次么?何必在今天特别作乐,高兴得了不得,可是我也不反对他们的作乐。(《夏鼐日记》卷一,第19页)

  与今天很多年轻大学生(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们类似)盼望着过“元旦节日”的那种无比激动的心情相比,夏鼐显得很冷静,他觉得过元旦“没有意思”,其原因在于他感觉每一天都是一样的,他着眼的是“地球的自转一次”就是平常的一天,每天地球都在自转,为什么元旦就那么特殊?这个反问很有意思,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夏鼐看重的是过平实的每一天。至于别人“高兴得不得了”,甚至在元旦当日作乐过度,他也不反对,毕竟对生活的选择每个人各有各的对策。

  一年的学习计划

  1932年元旦这一天,时为大二学生的夏鼐又是怎么度过的呢?且看他的日记记录:

  今年的计划:预备读50部以上100部以下的书籍。暑假回家一次。法文至少要认识2000字以上的生字,暑假回家时买本好字典,希望年终时能够翻字典读浅近的法文书。暑假中读点外交史的书,同时对关于中国通史已出版的书籍加以稍有系统的研究。这些愿望未来悉能达到否?原知道预定计划是十有八九不能达到的,不过记下来也好,将来看“事与愿远”到什么程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夏鼐日记》卷一,第88页)

  当大多数同学都沉浸于元旦节的玩耍之时,夏鼐却在清醒地规划着自己1932年这一年的“学习计划”:第一,要完成阅读书目的最低数目50部,也期望达到阅读书目的最高数目100部。如果以50部书计算,大约一周内要阅读1部,而如果以100部书计算,他必须三天阅读1部。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夏鼐先生对自己学习的严格要求。的确,在日记中有他详细的读书目录。

  第二,要学习法文,努力达到最低的阅读程度,并期望年底时能够读浅近的法文书籍。这反映了夏鼐对自己阅读视野的“设定”,后来他不仅阅读专业的法文书籍,还阅读法文文艺作品,1933年他还选修了法文课,授课教师正是著名的新文学家梁宗岱。

  第三,要求自己了解外交史的相关知识,并建构中国通史的知识体系。这可以看出,夏鼐对自己的学术兴趣是有自己的判断和追求的,之后他在阅读书目中增加了大量的外交史和中国通史书籍。元旦这一天也有友人来访,住在城里的林济同学到清华大学拜访夏鼐,夏鼐对自己身在清华大学读书发了一通感慨,一方面是批评城里的读书环境,“城内那种环境,静不下心来读书”,一方面对自己的生活提出批评,“像我这样的生活实在太枯燥了”。尽管枯燥,但他还是继续坚持下去,而不是中途而废。

  “有暇当作进一步的研究”

  1933年1月1日元旦这一天,夏鼐的生活照旧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根本看不出他是在过节,且看他的日记记录:

  阅书:陶希圣《中国社会史研究》第1编第3章“氏族及原始封建制的崩溃及奴隶制的发达”。他的划分社会史之法,系采用A.Bogdonov[波格丹诺夫]的方法:(1)氏族社会,(2)封建社会,(3)奴隶社会,(4)先资本主义时代(见《经济科学大纲》)。不过他将波氏所谓的“封建社会”称为“原始封建社会”,又将奴隶社会所发展出来的农奴制度,称为“田园经济社会”,放在“先资本主义”之前。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是一问题。纵使是合理,他所划分的中国社会史之各期,是否恰当?又成一问题。有暇当作进一步的研究。(《夏鼐日记》卷一,第143页)

  元旦这一天,夏鼐在认真阅读陶希圣先生的著作《中国社会史研究》,并对书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暇当作进一步的研究”。一个大三的学生阅读那时社会名流陶希圣的学术著作《中国社会史研究》时,能够抱着清晰的反思态度,可见夏鼐对自己的学术判断的“自信”。

  可能是为了调节1933年所谓的“枯燥的生活”,1934年元旦这天他与几个朋友(祥地、云畴)去学校合作社中餐部用餐,点了几个好菜(烧肉片、炒肝尖、虾子白菜、肉片白菜汤),一起过了元旦。晚上,夏鼐还去看了一场由巴里莫尔主演的“EternalLove”电影(中文译名为《血葬鸳鸯》)。

  未来的人生选择

  1934年1月1日元旦这天,夏鼐已经进入大四学年,此时他不仅有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还有毕业论文要写作,而且还要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事业,这一天的日记也反映出他的这种心态:

  今天是元旦,但是佳节良辰对于我已失去了它们的意义。我仍是依着预定的计划,读了一卷《通鉴记事本末》,这是第十六卷,……读到晚10时余始掩卷欲睡,想起新年日记未记,草草地写了几句话,但因新年是一年的第一天,使我想起今年下半年的计划问题,今年也许是我的生活史上划时期的一年,至少可以说,我一生的事业是决定于今年。对于这样重要的一年,我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定的计划,偶然想起下半年的问题,常令我有一种渺茫难捉摸之感。(《夏鼐日记》卷一,第211页)

  读书是夏鼐的基本生活习惯之一,也是他大学生活的真实记录,留下的读书记录几乎每天都有。稍加注意,我们可以整理出他大学期间的阅读书单。不过面临大四毕业季,他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对于所谓的“元旦节日”毫无兴趣,而关注的重点显然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上,他无形之中有一种渺茫难捉摸的“感觉”,对未来人生的走向并没有充足的信心,但他知道这一年颇为重要,将是他生活史划时期的一年、一生事业的决定之年。元旦这天的日记,也为研究界解读1934年夏鼐复杂的心态提供了注脚,他这一年的很多情绪化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元旦日记中的“社会纪事”

  夏鼐除1932年元旦日记里缺“社会纪事”内容之外,其他三年都有这一栏目的内容:1931年元旦是关于蒋介石颁布特赦令的事情,1933年是日军在热河省的挑衅事件,1934年是福建军队攻打浙江的战事进展。平时日记中也偶有穿插,对社会时事、时政进行必要的观察。这也可以看出那时大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度。其实,“社会纪事”是夏鼐先生日记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日记中我们可以反观当时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元旦”这天关注“社会热点”,成为夏鼐先生终生自觉的一种社会观察习惯。这一点,对今天的人们应该更有启发意义,关注社会时政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

  夏鼐在写自己的日记前有“题记”,明确说明他的日记“不仅不打算给别人看,并且还要禁止别人看,以免自己脸红也”。(《夏鼐日记》卷一,第19页)但我们还是非常有幸能够看到夏鼐大学期间的日记,这为如今的大学生们重新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至少提供了一种借鉴。

  (沈治鹏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吴君如:我今年52岁,还想重新出发

    由陈可辛监制、吴君如执导的贺岁喜剧《妖铃铃》最近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首映礼。除了相关主创之外,演员黄晓明、谢霆锋、高圆圆、大鹏、海清、马苏、杜江、董子健、孙怡、贾玲、郭京飞、祖峰、刘天池、谭卓以及导演许诚毅、张一白都到场观影支持,简直可以说集齐了娱乐圈的“半壁江山”,显现了陈可辛、吴君如夫妇俩的强大人脉。

  • 柯洁获世界围棋公开赛冠军

      首届新奥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决赛26日在河北廊坊落下帷幕。柯洁执黑半目险胜彭立尧,以3比2的总比分赢得冠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小米公司副总裁尚进:坚毅敢拼是沈阳人骨子里的劲儿

    “虽然离开家乡许多年,但家乡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一直都在,并感染着我,它教会我乐观与坚强。而正是因为这股沈阳人的“韧劲儿”,让如今的小米公司高层多了一个叫尚进的沈阳人。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包晗。

  • 蔡文君:80后“新农人”扎根山乡引领村民收入翻番

    从浙江省出名的贫困山村到浙江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地区之一,从大量的青壮年离开故土、2/3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到吸引村民返乡追寻幸福,短短五年时间,这座浙中地区不知名的小山乡---磐安高二乡,村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5575元翻至2017年12175元。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