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宝殿,古典园林,其勃勃生机离不开彩画的烘托。但最艳丽的色彩也会在岁月中褪色,如何穿越历史的尘封,让彩画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靠的是古建彩画匠人的双手。
吴书瑞,古建彩画大师。从小学徒到年近花甲,40年来,故宫乾隆花园、天坛长廊、中南海瀛台、天安门城楼、美国华盛顿唐人街“友谊牌楼”,在他手中穿越历史,重现昔日容貌,吴书瑞也因此获得称赞无数。
然而,换来这些成绩的,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在古建檐梁上作画,过程远不是彩画本身那般光彩亮丽。酷暑夏日、三九寒冬,是古建彩画工匠经常要面对的工作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前夕,吴书瑞接到参与天安门城楼彩画修缮的任务。天安门城楼属于重檐古建,吴书瑞负责修缮的彩画位于第二檐,距离地面30多米,相当于12层楼高。夏季酷热,天安门城楼朝南,琉璃瓦经过烈日炙烤,温度奇高。时间紧任务重,吴书瑞和同事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头顶烈日,坚持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古建彩画工的工作就是这样,爬高暴晒,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吴书瑞说。
很长时间以来,古建彩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吴书瑞的一些同事认为干这行“没有发展”,挣得不多,还又苦又累,不甘心继续坐“冷板凳”,相继另谋出路,但吴书瑞一直选择坚守。回想起当年学徒的经历,吴书瑞说,坚守为的是传承,他要把老匠人对这门手艺一丝不苟的态度传递给新的一代。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吴书瑞在师父的指导下,尝试在建筑上沥粉作画。调沥粉关键在于把握好加水量,冬天滴水成冰,吴书瑞调沥粉时总感觉不如平日润滑,不知不觉,水就加多了。“这哪成啊!沥粉沥不好,贴金、刷色都白费,铲了,重新做!”吴书瑞怎么也没想到,平日总是慈眉善目的师父,会因为这种“小事”如此不留情面地斥责自己。他心里很委屈,可又不敢顶嘴,只好返工。事后,吴书瑞细细琢磨,才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这是在教我精益求精呀。”吴书瑞说,在他眼中,老匠人的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
古建彩画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对世界而言,展现着东方之美。吴书瑞始终对古建彩画的传统技艺和规制心存敬畏,尊重历史是他修缮彩画始终遵循的原则。如今求新求快的社会环境中,吴书瑞坚持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沿袭传统方法手工研磨,“要让学生知道老一辈彩画工的做法”。
在吴书瑞工作室,按照原规制、原比例缩制的各式彩画小样,挂满了四壁,提醒自己,也提醒徒弟,坚守古建彩画的传统规制,延续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因为“没有传统就没有发展”。
参与过国内外百余项文物保护和仿古建筑营造工程,在北京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展示奖”,被同行誉为“大国工匠”,吴书瑞却谦虚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工匠,在工作岗位上为传承古建彩画技艺尽了自己的力。“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徒传艺,能把老祖宗的手艺和传统文化传下去!”吴书瑞说。
记者手记
匠心·恒心
坚持传统,精益求精,谓匠心。
四十年来,“规制”是吴书瑞听得最多、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修复古建、修缮彩画,要对历史负责,必须一丝不苟,因为在他看来,坚持传统才是创新最牢固的根基。
当很多人说“差不多就行了”“不用那么认真”时,吴书瑞却说,精益求精是当今时代最需捡拾起来的品质。
不忘初心,四十年如一日,谓恒心。
择一事,终一生。吴书瑞说,只有干一辈子才能称得上匠人,持之以恒是最宝贵的。
三年“基础活”、三年“规矩活”、三年“绘画活”,学徒十年磨一剑;古建彩画行当吃苦受累,同事转行下海,自己潜心坚守;带徒传艺,倾囊相授,结下桃李。他独坐“冷板凳”,把一生都献给古建彩画事业,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匠心和恒心,正是吴书瑞这样的古建彩画工匠对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实习记者 王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