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民教授入选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贾利民教授为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委讲解发明专利“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安全状态在线辨识与评估预警方法及装置”。
1963年,贾利民出生在新疆阿勒泰一户普通的兵团家庭。那个时候,阿勒泰还没有通铁路。
1970年,7岁的贾利民随父母回乡探亲,第一次见到了火车。蒸汽机牵引的列车带来的震撼,征服了年幼顽皮的贾利民。这条蜿蜒的“钢铁长龙”从此走进了他的心。如今的贾利民已是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领跑者”,当时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
让火车开上青藏高原
高考结束,怀着对火车的痴迷,贾利民在志愿里填的全都是铁道院校。很快,他收到了上海铁道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去上海求学的前夜,团部驻地的许多叔叔阿姨来家里送他,他们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了,快快地把铁路修到阿勒泰来,让我们也在有生之年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带着长辈们的嘱托,贾利民立志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铁路的便利。在他求学时,高铁已在国外迅猛发展,尽快发展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速铁路迫在眉睫。于是,读完了本科,贾利民选择了继续深造,接触到了最前沿的铁路科技。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开始从事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和铁路运输智能自动化的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1994年,刚30岁出头的贾利民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他便成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模糊与神经系统技术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2001年,他入选了美国“世界名人录”。
2004年,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铁路人”,贾利民接受了北京交通大学的邀请,正式执教这所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最高学府。就在这一年,青藏铁路建设也进入了攻坚阶段。
作为通向拉萨的交通大动脉,青藏铁路要穿过上千公里的冻土层。一旦列车或者线路发生故障,巡查、维修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到岗。“这就需要一套高灵敏度的监控、应急指挥系统,可以无人值守,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完成故障判断和报警。”
贾利民带领3位青年教师和6名硕士研究生及其他参研单位一道,没日没夜地投入了技术攻关。他们往返奔波于北京和西宁两地,前后历时约一年半,终于开发成功了“青藏铁路运营与安全综合监控系统”。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当T27次列车顺利抵达雪域圣城拉萨时,他心中无比畅快。“当时心里那叫一个高兴!”说这话时,贾利民的眼睛却湿润了。
“高铁革命”的功臣
2008年,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发起实施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体系化自主创新的大幕正式拉开。从2008年初到2014年,中国高铁科技就在这一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被欧洲人惊呼为“中国的高铁革命”。
在这关键的历史阶段,贾利民临危受命,担任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和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负责编制了《联合行动计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设计和确定了我国高铁科技发展的技术方向、战略路径,总体架构、重点任务与核心技术指标;参与组织实施了专项各重大项目。正是在这些顶层设计和指标的指引下,我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享誉世界的CRH380系列高速列车以及世界首套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和高速列车谱系化技术平台。贾利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领跑者”。
向更快时速进发
进入“十三五”以来,作为总体专家组组长,贾利民又继续参与组织实施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并作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和跨国互联互通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项目的首席专家,继续他的高铁科技创新事业。作为主要负责人,他还牵头编制了《“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为我国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明确了目标、规定了路径,进行了系统化的布局和战略安排。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体系最完整、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回想起30多年前从遥远的荒漠走出来,当初“把火车开到家乡”的梦想;到如今,已经变成了“让中国高铁畅通世界”的梦想。在高铁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贾利民从未停下脚步。他用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来表明心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本报记者 王琪鹏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