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扮演安嘉和。(资料图片)
冯远征(前中)在演出话剧《玩家》。 (资料图片)
初见冯远征,他正在排练话剧《玩家》。“从1984年拍第一部电影《青春祭》至今,我从艺已经34年了。作为一名演员,我仍需要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所谓艺无止境。”
对于冯远征,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当年,冯远征饰演的安嘉和成为无数观众的“噩梦”。作为一名成功的表演艺术家,冯远征是如何诠释各类角色的?他的演艺之路又充满了哪些亮点和辛酸?他的经历是最好的答案。
角色是琢磨出来的
1985年,冯远征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年轻时的冯远征驼背,走起路来还有点晃,到了北京人艺后被老师教育:“站直了!”“告诉你,想当演员,不能这样走路,像小流氓似的,回家照着镜子练去。”
冯远征真的每天回家对着镜子练走路,还专门睡了一段时间硬板床纠正驼背。之后,加上形体课训练,驼背的习惯慢慢改掉了。
形象只是最基本的,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1986年下半年,还未从学员班毕业的冯远征,被抽调去参加话剧《北京人》的演出,饰演曾文清。头一天排练,他饰演的曾文清从外面进屋,掀门帘。刚一掀,导演夏淳马上叫停:“再来。”再掀,再来。整整一上午,冯远征一直练掀门帘,所有演职人员都陪坐着,看他重复这个动作。
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冯远征站在导演身边,不敢去吃饭。“你怎么不去吃饭?”“我不敢去吃,您看我一上午这个动作都没做好。”“哦,没事,这样,你的发型不对,你去换个背头;你也不要穿皮鞋,换一双懒汉鞋。另外,你去服装组借一件长衫,回家就穿上,找找感觉。”
冯远征一一照做,梳了背头,穿上懒汉鞋,每天回到家就换上民国风格的长衫。当时,很少有年轻人梳背头,外出时常常引人侧目;吃饭时,如果不撸袖子,稍微不注意,饭菜就可能溅到长衫袖口。这期间,他严格按照民国时期人的生活穿戴习惯去适应和调整。一个月后再度排练时,冯远征已经不再受服装困扰,对角色的把握有了初步感受。接下来,他又按照剧本角色的需要,开始学习琴棋书画,描兰花、梅花,临摹书法作品,从细微之处琢磨角色。待话剧《北京人》公演后,冯远征饰演的曾文清得到了肯定和认同。
冯远征选择角色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这个角色可以打动他。当初,在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安嘉和这个角色时,很多演员看了剧本都认为安嘉和太坏,害怕接了以后有损自身形象,纷纷拒绝。“从小长辈就教育我,绝对不能打女人。安嘉和跟我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但我觉得安嘉和这个人物形象是当时中国影视剧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很有挑战性。”冯远征欣然答应出演安嘉和,并努力将其塑造成一个不那么坏而且能引人思考的人物。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前22集时,有朋友每天给冯远征打电话:“不要让我看见你,你要是来了我抽你!”最后一集安嘉和饮弹自尽,朋友看后又打来电话说:“远征,我觉得安嘉和挺可怜的。”直至今日,冯远征的微博仍然有网友给他留言:“你是我童年的阴影。”“因为你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那个角色,我到现在为止都不敢结婚。”……“看到这些留言,我反而感到很欣慰。因为我饰演的人物形象,到今天18年了还有人记得,说明我的表演是成功的。”冯远征说。
演员要有职业精神
成功表演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职业精神。冯远征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拍摄电影《1942》时,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为了拍摄需要,他必须每天把脸做“脏”,在牙釉上化妆。由于他的牙釉平常保养得比较好,用专门的牙釉水无法起到黏合作用,化妆师只能先在他的牙釉上涂抹一层酒精胶,刚抹完必须张着嘴,龇着牙,5分钟后胶干了再抹上“脏”,之后,再在“脏”上抹一层酒精胶,张嘴龇牙等待5分钟,干了。中午饭点,他不敢吃,只喝一些流食,生怕弄掉刚粘上的道具。晚上拍摄结束,需要用医用酒精才能擦掉牙釉上的胶。擦拭中,受酒精的刺激,嘴里的黏膜都会烂掉,清理起来非常疼。第二天一早,继续前一天的“做脏”流程,晚上还得忍受黏膜烂掉的疼痛。如此反复几个月,每天如此,直至杀青。
对于冯远征来说,饥寒交迫常常是工作中的常态,熬夜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一处租借的拍摄地马上到期,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冯远征连续48小时没有睡觉,赶在场地租约到期前完成了拍摄任务。“去年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很多观众看完后很敬佩印度演员的敬业精神,抱怨中国演员为什么没有这种精神。实际上,我国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电影,每一部都是《摔跤吧!爸爸》,那个时候的很多演员,也就是今天的老戏骨,他们的敬业精神绝对不差。”
“演员这个职业,有光鲜的一面,但光鲜背后,是其职业精神和很多不被外人知晓的辛酸,有时候真的需要拿命去做。就是这种职业精神一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冯远征说。
冯远征也一直将演员的职业理念职业情操传授给他的学生们。如今,他在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高校代课。他会经常带领学生一起练习表演基本功,读剧本、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表演是一门技术,这门技术你除了要掌握技巧,还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同雕塑家,既要有感性的东西,又要有理性的东西。”冯远征说。
表演天赋能“淘”出来
演艺生涯的多元化发展与深厚的戏剧表演理论功底密不可分。多年来,冯远征横跨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三大领域,均有建树。
1989年,冯远征赴联邦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戏剧系进修戏剧表演,主攻格罗托夫斯基表演学派。回来后,他把学到的格罗托夫斯基训练方法与在国内受过的斯坦尼学派训练方法相结合,并大量用于表演实践,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表演理论认知。
话剧和影视剧毕竟是两个领域,冯远征是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在冯远征看来,话剧和影视剧的表演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塑造人物形象,但由于工作方式的差异,带给观众的认知却不尽相同。“话剧是依靠舞台、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手段表现故事情节发展,即时发生,能让观众真实感受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传递;影视是将制作好的影像投放到银幕或银屏上,不是即时发生,更具备产生想象力的环境,观众被客观地带入这个环境,如同梦的体验。”
在给学生上课时,冯远征常常讲艺术的表演风格。他认为,演员站在话剧舞台上,是直接与观众的真实交流。演员在舞台上的哭和笑,观众能很快受到感染,会跟着一起哭和笑。更为重要的是,话剧表演可以做到“经久常变”。“同样一部话剧作品,同一位演员,同一个角色,20年前的表演和20年后必然不同。演员的年龄变了,生活阅历变了,对角色的理解、把握和诠释自然就变了。比如濮存昕演李白,演了快20年,20年前观众看到的濮存昕还有些青涩,20年后则是挥洒自如,这就是话剧艺术的魅力。”
最近,冯远征获得了“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我做事情,要做就会坚持做下来,要么就不做。这也是我做演员一贯坚持的原则。”冯远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