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冯远:以传世之心 为传世之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访谈

2018-03-07 10:47:19

  而修养,关乎人品。今天,艺术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风气被一些追名逐利的艺术家搞坏了,甚至有些已有成就的艺术家因此在艺术上退化得厉害,历史最终不会为他们留下浓重的一笔。绘画,不是简单的几个线条、几个色彩的组合。因为从你的画笔放下来的那一刻,作品就不再是私有财产,而是具有了公众性。一个作品一旦具有了社会意义,那么它就是社会的财富,而作为社会财富,它必须要具备人文精神,要关注大写的、生活中的人。

  记者: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家要德艺双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能否讲述一些您所接触的老一辈文艺大家的道德风骨?

  冯远:我在当知青时,在上海看一个展览,偶然认识了国画大家方增先先生,我和他全无交集,是在一位资深编辑的引荐下,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作品敲开了方先生的家门。方先生看了我的连环画插图后,便问我,你怎么不考学啊?我说我的年龄过了。他当时就说,我收你!并且对浙江美院表示,今年冯远不来,我就不招生。就是这样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先生,破格录取了我。而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大学、没有受过绘画方面的专业训练,就直接考取了研究生,这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我此前的欠缺在老先生们的眼里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当时给我的成绩是4+,学校的招生部门一时之间不能理解为什么方先生会破格录取了我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知青。直到毕业时,我的毕业作品《秦隶筑城图》与罗中立的《父亲》分获银奖、金奖时,这一戏剧性的变化,才让大家终于看到了这个青年人的潜力,也明白了方先生的不拘一格。

  我人生当中还遇到很多无私帮助过我的老师:大画家宋雨桂先生几经周折把我从农村“捞出来”,我难以忘怀他风尘仆仆从辽宁专程赶到黑龙江来看望我这个青年人。在寒意料峭的诺敏河边,我俩相背坐着一辆牛车,在我们那个一铺大炕睡着二十几个知青的昏暗小屋子里,他对我说过的一些鼓励的话;而我仅于火车之上偶识的中央美院原副院长朱乃正先生,同样只是在看了一眼我的作品之后,便在一个雨夜带着我这个寂寂无名的小辈去拜访名师,还有卢沉先生等等……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代大家的人格魅力。我感恩于那一代大家,他们的品质也深深影响了我。在我后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之后,每逢莘莘学子向我求助,尤其是看到来自基层青年的恳切目光,我都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这就是一代代文艺家们德艺双馨的传承。

  因高峰期许而涤沙铄金因传世之义而矢志“三精”

  2016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讲话精神,弘扬和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感人魅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历史画作品,11月30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工程依托国家之力,图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这一项目无论从规模、体量之大,人、财、物力投入之多,还是组织工作之艰巨繁复,都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上所少有的创作活动,其与2009年完成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13亿多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

  冯远委员作为该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他最大的感慨就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表示:我们要因高峰期许而涤沙铄金,因传世之义而矢志“三精”,秉持“即便明日我将衰朽,今日我亦竭尽全力”的心志,努力创作能够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拉开距离,与现代西方艺术保持距离,与现实生活和人民零距离,与时代贴近距离,与高峰目标努力缩小距离,能够折射历史与人民光辉的当世作品。

  记者:今年春晚有一个特别节目《国宝回归》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无独有偶,近年来,从故宫石渠宝笈展、《千里江山图》等展览参观人数的爆棚,到各种国宝类节目的热播,看得出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衷。这种现象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可看做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自信?

  冯远: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它代表了文化自觉基础上文化自尊、自强精神的确立,是以摒弃“西方文化中心论”和鸦片战争以后产生的民族心理自卑、文化价值自卑观念为标志的,是对文化核心理念的自我肯定和期许。文化自信,既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文明成果相关系,也与现当代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新成就相关涉,还与未来的文化创新发展相关联。

  上世纪80年代,我关注过西方文论和现代艺术,那时国门刚刚打开,对西方概念化的、抽象化的丰富多彩的绘画面貌和理念感到很新奇。但是多少年之后,我越来越发现,当代西方艺术作品已经少有大写的人的精神。所有的艺术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如果艺术完全与人切断,那么艺术将因虚无而走进死胡同。这也是在我们自己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所逐渐认识到的。

  国宝受到关注,直指我们在富起来、强起来之后,拿什么作品给中国人看的问题?我想,就是高质量的、高标准的文艺作品。我们已经由过去对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我们的文艺作品不只要给中国人看,还要给全世界看。要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的,全人类的高度来挖掘出有深度、有高度、有吸引力的文艺作品,能够代表国家走出去,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人的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记者:谈到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我们将提高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的真实,多维和全景,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您觉得对此我们还要做出哪些努力?

  冯远:文化走出国门,近年来,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想主要谈谈问题。文化走出去,是需要精心规划的,主要有两个环节:战略上拿捏好,战术上把握好。首先就要深入了解对方的审美、喜恶、品位等,这就需要有一批驻外研究文化艺术的专家学者深入透彻地做好调研工作,然后再回来研究对策,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同中存异的价值理念传播出去,让对方了解、理解进而愿意倾听、接受中国的艺术。

  对此,我想“人文交流”要比“文化交流”更有战略性。人类存在着不同种族、宗教、信仰、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是人类也存在着诸多的共通点。拿什么打动与你存在差异的对方?依靠的就是共通点。它可以包括审美趣味、人的核心道德、人的基本精神等要素。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发现生命与心灵的意义、感受生活与自然的美好。它不只能够打动自己,还能够打动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这就是“人文交流”的力量。

  文化走出去应该是柔性的。风靡世界的《变形金刚》、《蜘蛛侠》等美国电影故事情节其实枯燥而单一,但是它立足于拯救人类的科幻题材这个共通性之上,就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再看他们为了赢取中国票房,运用了花木兰、熊猫等中国元素,将诺亚方舟停在中国的西藏,由中国人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多么巧妙的做法啊!所以至少在现阶段,不妨让一些容易被不同民族接受的,好看的文艺作品先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宣传中华文化。

  记者: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请您再谈谈艺术家在今天应有着怎样的使命担当?

  冯远: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例,这就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开了个好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啊!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中华家园”工程、“青山绿水”工程,将56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人文肖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绘制到我们的艺术图谱之中,这个工程不设时限,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后人的作品不断地补充。

  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可以引用经济方面的一个提法,那就是应该走高质量的、高内涵的发展道路!应该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中国故事为主题,创作出更深刻的、更丰富的、更精妙的,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对于艺术家,应以传世之心,而为传世之作!

1 2 共2页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费德勒,2018再战罗兰·加洛斯?

      当网球名宿纳芙拉蒂诺娃宣布,2017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的最佳男运动员得主为罗杰·费德勒时,全场起立,鼓掌致敬。

  • 室内世锦赛巩立姣夺铜牌

      3月2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2018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决赛中,匈牙利选手马顿以19米62的成绩获得冠军,牙买加选手多德以19米22的成绩获得亚军,中国选手巩立姣以19米08的成绩获得季军。 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涂建华委员:别让体重限制植保无人机“起飞”

      “我国无人机厂商已经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工业级无人机市场正处于蓝海时代,不过却有可能被体重限制卡住。”全国政协委员、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华准备了一份关于取消植保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限制的提案,呼吁不能以体重来给工业无人机设限。

  • 黄超代表:孔雀西南飞(广西)人才基地需国家支持

      “人才始终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根本。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的孔雀西南飞(广西)人才基地就是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流动的有益探索和尝试。”6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广西森林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加大对孔雀西南飞(广西)人才基地等西部地区人才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