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赵小津:筑梦太空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

2018-03-09 09:22:00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人类未来的出路需要通过航天的力量去找寻。不仅如此,从看电视依靠的通信卫星,到外出时用到的导航系统;从对气象、海洋、地质等的监测,到未来赴太空旅游成为日常旅游项目,航天给人类带来的改变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进入太空到利用太空,中国已经具有了话语权。现在美国实力最强,但我们追赶步伐也越来越快。

  我国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具备了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2020年,我国力争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基本达到世界航天强国水平;到2030年,将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航天强国前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横空出世,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巡天归来;从神舟飞船载人问天,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到交会对接组建空间实验室……这一个个笃实脚印背后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写照。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的“飞天梦”将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全国两会之际,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请他讲述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腾飞与跨越。

  我国已具备

  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背景:

  2018年2月12日,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国航天科技战线的工作人员在大凉山的山沟里,为祖国献上了独具特色的新春礼物———第28、29颗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提供全球服务又迈出坚实一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凡培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我们实施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记者:从“航天大国”到建设“航天强国”,您如何定位我国目前在国际航天领域所处的位置?

  ■赵小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可以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航天发展道路。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科研生产制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这些积淀可以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有条不紊,非常踏实地稳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地位及话语权。

  总体来说,从进入太空到利用太空,中国已经具有了话语权。现在美国实力最强,但我们追赶步伐越来越快。一些数据可以体现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国卫星在轨数量已排在世界第二位,仅在美国之后,在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之前;运载火箭年发射次数处在第三位,排在俄罗斯、美国之后,在欧洲、日本、印度之前;从综合实力来看,美国继续保持在航天竞争力方面全方位的领导地位,俄罗斯位列第二,欧洲第三,中国位居第四位。但是,我国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具备了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记者:与排在前几位的世界航天强国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在哪里?

  ■赵小津:总结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技术能力来看,中国航天在系统集成创新以及关键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航天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方面,美国主导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实现了载人登月,建立了功能完备的深空测控网,完成了对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探测;而我国深空探测刚刚起步,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深空测控网,仅实施了月球探测工程,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测尚为空白。从关键技术水平来看,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综合判断,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上,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二,从独立自主性来看,我国在航天工业基础、核心技术储备和运行机制上,与世界航天强国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在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先进制造与工艺等方面我们仍有较大差距;相较于美国10~20年以上的核心技术储备,我国航天产业对核心技术的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还不够;在运行机制上,美国已经形成了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商业航天界限清晰、协调发展的格局,具备了较强的自我造血能力;而我国航天发展仍然处于以政府投入为主、商业航天刚刚起步、航天活动多头管理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实现协调有序发展的良性机制。

  第三,从辐射带动性来看,我国航天产业对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牵引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航天发展以跟踪研仿为主,其对国家科学技术牵引的层次、水平与航天强国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同时,商业化应用刚刚起步,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从国际影响力来看,虽然在国际航天领域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在规则制定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等方面表现较弱,尚未取得与第一梯队航天强国平等对话的实力。例如,由航天强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对我国的排斥就是明显的例证;在已发布的244项航天国际ISO标准中,我国只主导制定了10项。

  正是基于这些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航天人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使命感,2017年,航天科技集团部署了加快推进航天强国目标的路线图,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到2020年,力争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基本达到世界航天强国水平;到2030年,将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航天强国前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

  面对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研制、高密度发射压力■背景:

  近年来,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应用卫星、北斗导航……这一项项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里程碑的任务背后都凝结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心血与奉献。

  2018年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研究院共抓总研制和发射了223个航天器,百余颗航天器在轨稳定运行,铸就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事业的三大里程碑,已形成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系列航天器,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和遥感卫星技术等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航天器研制中获得的新技术成果,已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每当听到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承担了极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发展情况如何?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布的路线图,院里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发展重点在哪里?

  ■赵小津:围绕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我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三步走目标——

  到2020年,综合空间技术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全面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全面实现探月工程三步走目标,实施近地空间站建设,实施首次火星“绕、陆、巡”联合探测任务,完成以高分专项、北斗导航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任务。

  2030年,综合空间技术能力进入世界前两名。具备载人登陆月球、建设月球科研站、太阳系内不同类型天体进/出、火星取样返回的能力,完成空间飞行器在轨维护与服务系统重大科技项目,空间基础装备体系一体化、网络化、军民融合发展,推动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2040年,综合空间技术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太空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支撑我国在全球太空治理体系和太空活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2045年全面建成航天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针对2020年的目标,我们现在进展情况如何?

  ■赵小津:按照国家的任务规划,到2020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到来之前,我们将完成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建设和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任务,实现探月工程三期取样返回,开启空间站在轨建设的序幕,发射火星探测器。

  按照2018年北斗全球导航工程计划,我院要完成9颗卫星的发射,还要完成嫦娥四号月球背面探测任务,明年按计划还要完成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2020年前空间站建设的第一个核心舱也将进入太空。

  ■记者:2018年年初,张衡一号发射成功,北斗双星发射成功,也为今年密集的年度发射任务开了一个好头。据了解,2018年中国航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发射任务,院里是否做好这样的准备?

  ■赵小津:目前,我院已经具备了年出厂50个、在研100个航天器的能力,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以前我们一年最多发射20个航天器(2012年);但今年,院里计划发射40余个航天器。

  这意味着2018年我们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多型号并行、高强度研制、高密度发射的压力,这不仅是对我院科研生产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全体研制队伍意志与作风的一次全面考验。

  一方面我们要保成功;同时,还要提升空间飞行器的技术和能力,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产品性能、质量以及寿命的要求。这也代表着我们在科研生产任务的组织管理、流程管理、生产的各环节控制、检验等方面都面临着转型升级;而且并没有很多时间让我们慢慢来转变。

  针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提出狠抓重大短线、重大风险和共性问题管控,建立快速应急响应机制;科学组织,强化资源统筹,确保在研型号任务顺利推进;狠抓质量、从严把关,全面贯彻集团公司和院质量管理要求,确保型号研制过程质量受控。

  ■记者:在万众期待中,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建设航天强国?

  ■赵小津:一要坚持强军富国首责。始终把履行好强军富国使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保成功放在第一位,坚持用航天三大精神统一思想,通过强化职责,提升素质,改善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使中国航天的可靠性、安全性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要坚持自主创新。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强化顶层谋划,明确发展路线,坚持突出重点,构建新型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研发,持续巩固已有的核心技术,完善面向未来的空间技术体系,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继续保持航天在国家科技领域的领军地位,在若干领域实现超越发展,抢占国际空间技术竞争制高点。

  三要坚持军民融合。始终把提升航天产业化发展能力作为建设航天强国的突破口,积极推动航天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不断加大卫星应用市场的规模化发展,按照市场规律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需要,使航天产业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使社会大众能够普遍享受到航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四要坚持深化改革。以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坚定不移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增强航天企业的发展活力、竞争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要坚持国际合作。始终把国际化放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重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航天新兴市场大发展的新趋势,推动市场的全球化和资源的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市场和资源,加大力度“走出去”,开拓中国航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行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让航天事业惠及民生

  ■记者:您刚才提到建设航天强国,要使航天产业真正进入千家万户,使社会大众能够普遍享受到航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现在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声音,就是质疑将很多资金投入到航天事业中。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赵小津:“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从古至今,广阔无垠的太空,总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召唤着人类不断地去追寻、去探索。地球是有寿命的,人类未来的出路需要通过航天的力量去找寻。

  不仅如此,航天给人类带来的改变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看电视依靠的通信卫星,到外出时用到的导航系统;从对气象、海洋、地质等的监测,到未来赴太空旅游成为日常旅游项目,这些其实都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

  例如,以北斗导航卫星为例,如今,北斗已在我国480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联网平台;在全国4万余艘渔船上也安装着北斗,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

  再比如,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天基卫星系统成为灾害应急响应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手段。如在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高分系列卫星、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02星等多颗对地观测卫星被紧急调度,对灾区进行成像;调配中星6A全力保障应急通信需求。它们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及恢复重建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将卫星的各种功能直接应用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外,近年来,我们将先进航天技术二次开发,融入到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比如利用卫星红外探测技术开发的红外热轴探测系统已经成为确保铁路运输的重要设备;利用空间特有环境,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运用航天医学成果,形成了生物原料药、生物保健品、航天工程育种等具备鲜明航天特色的空间生物产品。

  ■记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您认为这代航天人的使命是什么?

  ■赵小津:自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发展航天事业始终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做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今年,作为航天人的一员,我有幸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这是国家和人民给我们航天人的荣誉,但这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希望我们这些航天人在履职中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让航天在国防、经济、民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尽快地超越、追赶世界航天强国,使我们成为航天领域的排头兵。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华茜:电商创业让更多人识“黔货”

    “电子商务引领世界潮流,年轻人如果能够找准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我相信一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农村电商发展迅速,让华茜更有信心, “通过发展电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识‘黔货’”。

  • 雷军:建议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2018年全国两会已经开幕,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全球影响力的建议》和《关于大力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全面提升中国设计水平的建议》两份议案。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