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水彩和“写实”,它仍然是最易于情感沟通的风格
明明攻读的是油画专业,却偏偏选择了不被看重的小画种水彩作为创作方向,而且是水彩里难度最大的人物画;明明技艺超群,却在诸多当代艺术思潮中,依然锚定被认为过时的写实主义风格……关维兴概括自己不走寻常路的最初动机:要做个“抗争”。
“起初选择水彩,是出于对水彩在我国的‘小品’定位的不忿,自以为那是因为水彩更深层的表现力没有被发掘出来。我要证明,用水彩来画人物,究竟能画到什么程度。我的油画基础鼓励我,可以一试,做个抗争。”
关维星的“抗争”最终在大洋彼岸得以印证。2007年,他的作品漂洋过海,在美国展览,一位90岁高龄的美国老太指着他创作的写实水彩《陕北民歌手》兴奋地说:“瞧他那么朴实善良,还带有点诙谐,活脱脱就像是我的老父亲!”这句话,让关维星感动至今,因为“诙谐”,正是他在这幅画作中想要让观者看到的人物个性。
“那年我们去陕北采风,一位陕北老人主动给我们唱《三十里铺》,他一唱起来,那满脸年轻时得意的风采就挂在脸上了,还时不时停下来,问我们好不好听,画中就表现这个爱开玩笑的诙谐的老人。如何表现,你从他的眼神,耳朵,嘴型,都能感受得到。”据说那次展览,很多观众看画时都流下理解而欣喜的泪水,现场的留言簿,表达赞美和惊叹的英语形容词超过30种。“通过我的画,他们可能更了解了中国水彩,还有中国人一点儿。”
在关维兴看来,恰恰因为写实,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才变得如此容易,他至今记得当时美国媒体的大字标题:“中国画家关不会讲英语,他的作品会讲”。这更坚定了他的写实路线:“时至今日,写实艺术仍然是最贴近平民百姓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为艺术“抗争”也为自己“抗争”,画家的“抗争”从未中止
为艺术的执着抗争,几乎已经成为关维兴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
凡是被关维兴笃定的事似乎没有“放弃”二字,他甄选具有艺术潜力的基层美术骨干,图书管理员、放映员、文化干事……实施了长达15年不间断的写实主义绘画系统训练。培训班在上世纪70年代创办之初便创造了六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骄人成绩。关维兴在大胆开启这一育才计划前,从艺术史中发现规律,归纳出一名具有潜质的业余创作者“成才”的时间表,应该在10到15年,培训班的培训周期便就此锁定在15年。1990年培训完成时,有超过70位学员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其中不乏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领域有影响力的名家。
此次青岛之行,关维兴还为自己设定了一项额外计划,探访青岛京剧院。他将尝试系列京剧脸谱人物的写实创作,这将成为他在写实路径上所做的新的探索。“如何将暗部的颜色画得既透明,又具有结构层次,不脏、不腻,透出层次,在此方向上的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在,我希望以京剧作为题材,在写实的层面上再放开一些,结合写意,同时尝试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具有张力。”京剧中传统的桃红、群青,还有桔红和蓝的对比跳跃,让关老着迷。
此前,关维兴大病初愈,每每出门,有人来扶,他都会拒绝,说还没到那么不中用的地步。每天的晨练和穴位按摩都必不可少,他说,人生要说遗憾,就是时日无多,“当我刚刚摸到一点水彩的门道,认识一点规律,生命却到尽头。如果我有近80岁的经验,有一岁两岁的年龄,那该多好。还有很多让我触动的题材来不及去画。”(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