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05年,学生才有了一点答案,他告诉赵老师:“账户里已经有500万了”。
赵家和沉寂片刻,说道:嗯,可以做点事了……
72岁的他决定做一件思虑已久的事情:捐资助学。
为了做好这件事,他不只是出钱捐资助学,70多岁的他还跑去搞实地调研,亲自了解贫寒学生的生活状况,每次搭公共汽车出去考察,回来都累得不行。
老伴看在眼中,疼在心里。
每次都劝他“包个车吧”,这个倔强的老头却不舍得。
“我也没多大的本事,锦上添花的事就不做了,做点雪中送炭的事情吧。”
2006年第一笔助学款寄出,江西、吉林、湖北、甘肃……各地的贫寒学子陆续收到“陌生”的捐助。
2009年,赵家和决定改变捐助方式,由多地捐助转向优先西部的原则。
助学一步步走上了正轨,老人却在体检中查出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向脊髓和脑部转移。
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既伤感又无奈,但同时也欣慰以赵老现有的积蓄,一定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赵老和他的家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保守治疗,并捐出全部积蓄,而且谋划成立基金会,让助学更规范长久。
整整6年,几名知情人一直替赵老保守秘密:捐资助学,却从不留名。
衣服永远是破罩衣、小皮帽,全身的行头不超过100块。
1000多万全捐了,赵老还反复叮咛,基金会也不要出现自己的名字。
他捐出了所有,却在癌症晚期舍不得用进口药,不愿意耗资去知名的医院治疗,一直待在清华的校医院。
2012年5月,赵家和辞世前夕。住在医院的他,终于盼来了和老伴的金婚纪念日。他“攒足精神”,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在清华园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临终前几个月,同学和经管学院的教授一起去医院看他,“当时他整个下半身都不能动了,腿上扎满了针”。
有人还跟他讨论:这针灸从表面上啥也看不出来,可还能治病,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机理?
赵老还乐了:“我到时把自己捐出去,让医生好好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work的。”
2012年7月22日17点35分,他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从清华大学校医院出发,载着一具老人捐献的遗体,飞驰向北京一家医院。
当初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他真的兑现了。
其实,早在4月份,他就已经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逝世后,遗体捐赠给医院。
他告诉家人,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等事业。
去世后,他的家人,一直保留着他房间的原样,衣柜里,8件领口和袖口,都已经磨得有点起毛的衬衣,以及4件西服,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头。
他隐姓埋名,捐出1500多万,救助了2204名贫寒学子,人们却只知道,一位退休的清华大学老教授走了……
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在最后时刻,眉目舒展,仅仅说了一句:“我已经做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求得,了无遗憾。”
他心中有国,有家,有教育,有未来,唯独没有自己……
直到2016年老人捐资助学十周年,知情者们才将老人的故事告诉世人。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
死亡无法阻止一个伟大的灵魂
在人们心中竖起不倒的丰碑
赵老虽然走了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