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倔姑娘”董英妹:用成绩回应质疑
“女子甲组跳远冠军、100米栏冠军(破纪录),七项全能目前比完的两项都是第一名……”9月14日,17岁的唐山女选手董英妹成为本届省运会青少年组田径赛场关注的焦点。
-
白岩松董卿李梓萌撒贝宁 盘点央视名嘴读书那些事儿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央视主播台前的侃侃而谈,离不开多年的阅读与积累。央视总编室微信公众号“CCTV看点”日前刊发文章,带我们走近镜头外的央视主持人,看看他们对读书都有哪些感悟。
关长宝是长春市九台区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的副馆长,作为关氏满族剪纸传承人,他不仅对东北地区的满族民俗文化及萨满文化的传承有着突出贡献,还带领家乡的村民们闯出了一条“皇粮”致富路。
关长宝出生在九台区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从小就喜欢剪纸,从上学到创业一直没有放弃过剪纸。他在农闲时和父亲一起搞创作,作品参加过全国美术大展,收获了很多荣誉,同时还和父亲传承了蒙制神鼓和制作腰铃的手艺,现在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5年,关长宝被省教育厅聘为长白山职业技能名师,又承担了我省剪纸卷中《萨满剪纸》章节编委的工作。在编写全省最美古村落——其塔木的过程中,关长宝了解到了“五官屯”的历史。五官屯始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吉林乌拉地区唯一一个官庄村落,当时内务府在乌拉地区设置粮庄,以松花江流域珍稀物产进贡朝廷,指定这里种植的稻米为皇粮贡品,因其分布5处,故称“五官屯”。此地处于松花江最平坦之岸,土黑而沃野千里,素有“黄金水稻带”的美誉,便于种植优良水稻。
从小,关长宝就生长在这片黑土凝香的土地上,祖祖辈辈都在种水稻。“因为家乡坐落在松花江畔,依托灌区大面积种植水稻,近几年来由于稻田面积的扩大,粮食也就多了,如何让自己的粮食卖个好价,就摆在了种植户的面前。有一次,江苏、浙江的一个旅游团来博物馆参观满族民俗物件,中午为他们准备了一桌东北的农家饭菜,他们跟我说,‘你家的大米太好吃了!就是太重没法拿,你为什么不利用这里的农耕文化在网上卖米呢,那样我们都可以吃到这里的大米。’”当天夜里,关长宝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自己每年几十公顷地的稻米好吃却卖不上好价,为何不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呢!只要保证大米质量,就一定能闯出一条致富路。
关长宝琢磨着,家乡在清代就是皇家的朝贡基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一定要把这张“白金名片”宣传出去。于是,他马上注册了“五官屯”的商标,同时把“皇粮碑”也注册了,他想按照祖辈传承下来栽培方法种植家乡的水稻,做良心米、放心米,让五官屯贡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15年,长春市粮食局挖掘本地的粮食文化,开始打造粮食品牌。相关人员来到民俗博物馆了解打牲乌拉时期的皇粮文化,发现原来吉林地区还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决定以贡米打造吉林的大米文化。长春松花江大米品牌很快申请成功,长春也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优质粳米之都”。
现在,长春市松花江大米协会授权关长宝使用“松花江大米”标识,统一品牌,通过设立直营店、淘宝店铺、加大品牌打造,不到一年时间,五官屯大米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形象和口碑,反馈的信息都是筋道、香糯。关长宝说,种地之余还要把民俗文化做好,更要把“五官屯”的品牌做好。
如今,关长宝心中的“皇粮梦”已有了好的开端,他还要利用互联网建立“五官屯”旗舰店,销售农家土特产(酒、蜂蜜、鸡蛋、豆油、坚果等),让农民农闲不闲,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地方品牌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现在正筹划依托满族博物馆的民俗、农耕文化和九台地域的萨满文化、鹰猎文化打造家乡的特色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凭借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产业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八方来客。打造浓郁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打牲乌拉五官屯贡米产地旅游瑰宝,进一步深化旅游文化、民俗、农耕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村文化原生态旅游品牌。”
2017年,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关长宝被评为“九台好人”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吴茗)
“女子甲组跳远冠军、100米栏冠军(破纪录),七项全能目前比完的两项都是第一名……”9月14日,17岁的唐山女选手董英妹成为本届省运会青少年组田径赛场关注的焦点。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央视主播台前的侃侃而谈,离不开多年的阅读与积累。央视总编室微信公众号“CCTV看点”日前刊发文章,带我们走近镜头外的央视主持人,看看他们对读书都有哪些感悟。
谈起创业初衷,王胜地回忆说,2014年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准备回国时,国内的亲朋好友纷纷要求他代购美国奶粉和纸尿裤,这让他很震惊。当他提着大包小包的奶粉和纸尿裤在机场排队托运时,更让他备受羞辱。
9月初的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李家村,秋色怡人,远眺附生在崖壁上的一排排铁皮石斛,黄灿灿的花儿犹如满天星,给寂静的山谷平添了无限生机。8日清晨,村民李发旺早早攀上崖壁,采摘铁皮石斛。“5年前我与王师傅合作,在崖壁上种了10多亩铁皮石斛,现在每年都收入10万多元。”李发旺说,以前寸草不生的崖壁石,如今成了他致富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