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中华与盛中国
我亲爱的哥哥在9月7日被心血管病夺去生命,噩耗传来,令我难以承受。我居住在挪威20余年了,一些熟人、朋友纷纷赶来我家表示慰问和关切,大家一起回忆了他几年前来挪威演出的盛况。
那是2009年1月,盛中国来挪威首都奥斯陆举办音乐会,正值寒冬腊月,满街积雪一片白茫茫,人们却不顾严寒与路途的艰难,仍然满怀热情前往剧场。
开演的钟声敲完三下,盛中国缓缓出场。他身着一件灰黑相间的细格子西装,领结是银灰色的,黑色衬衫上的纽扣是银灰色的,腰上围着一块银灰色的装饰带,配着黑色笔挺的裤子,抢眼又协调。他略微静默片刻,忽然起弓,接着轻轻落在弦面上。奇妙的、悠远高亢的音色顿时在剧场里飘荡开来,观众的心神随着他的弓弦忽上忽下、忽顿忽挫,眼前仿佛显现出这曲《苗岭的早餐》描绘的种种景象:朦胧的清晨薄雾、花香鸟语的春光、苗族姑娘劳动时的欢笑和休憩时的载歌载舞……
中场休息时,我只听得观众们在兴奋地交谈。有的说,很少看到这么亲切生动的演奏;有的说,他的台风真好啊!有人问我他多大年纪,我说你们算算呢?一看节目单上的简历,才知道他是近70岁的老人了,可还是那么气宇轩昂那么帅气。大家都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大概来自内心的艺术激情吧。他一向很有激情,演奏到兴起时,他的头会一甩,头顶那堆蓬松的头发会随之颤动,虽然这是细节,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共鸣。
有的观众说,平时这类专场音乐会都不大敢去,因为有些演奏者比较严肃拘谨,曲目也陌生听不懂,坐在那里很快会感到疲劳,看他演奏却没有这种沉闷感,“真是天才哟!” 我说,倒不一定是什么天生之才吧,还是得益于他的潜心研究和设计。舞台演奏要效果好,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毕竟是表演艺术呀!
经大家这么一说,下半场我格外注意他的表情与动作。发现他不仅是专注于操作乐器,还不时用眼神与观众交流,这种交流是短暂的、一瞬间的,却达到了与观众沟通的目的,也由此产生了一种无声的默契。
这种状态好像没有什么难度,可是要掌握好并不简单。我是小提琴教师,多年在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上台不要只顾闷头拉,要注意与台下观众的交流。学生却说,一看观众思想会不集中,容易拉错;还有的说,我注意看过观众,可他们却发出了笑声,事后说看到了我满眼的紧张与恐惧……
是啊,如何能站在舞台上一边独奏一边“顾盼左右”?只有“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才行。
整场音乐会以一曲《新疆之春》结束。应观众的热情要求,一再的加演使得音乐会超过了两小时。观众明明知道停车超过两小时要交罚单,一次就要损失700克朗(按那时汇率与人民币差不多),可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提前离场。
演出结束后,我问一些人感觉如何?答:“曲目安排得雅俗共赏,演奏生动、精致,能抓住人心。他形象好,品位高,看他演奏是一种艺术享受。”(盛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