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很多人印象中,科学家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耕耘,而这位科学家,却17年如一日行走在田间地头,甚至住在农户家里,和村民吃住在一起,他就是2017年度世界粮食奖诺曼博洛格实地研究与应用奖的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崔振岭。
17年前,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崔振岭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专注的研究会让他在今天站上世界的领奖台。2017年9月,在世界粮食奖年度颁奖典礼上,与会专家给崔振岭的颁奖词是:他是一位住在中国农民家中,并将其作为实验室的科学家。他超越了诺曼博洛格实地研究与应用奖的奖项标准。
诺曼博洛格实地研究与应用奖是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为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奖项。目前中国仅有科学家何康和袁隆平获得过世界粮食奖,中国第三位获得该奖的就是崔振岭。
为什么崔振岭会引起世界的关注?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为什么会在颁奖词里强调崔振岭是一位住在农户家里的科学家呢?崔振岭说:“研究的问题是从生产中来的,所以必须要到生产中去了解这些问题。同时,我们研究的技术又要应用到生产中去,通过跟农民交流,去跟踪技术的效果,并适时调整技术。”
崔振岭经过长期调研发现,我国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的情况非常普遍。中国拥有世界70%的耕地,但化肥使用量高达35%,导致板结土壤、破坏生态、增加成本,却降低了产量。崔振岭觉得,这是中国农业的大问题,应当寻求降低化肥用量的有效办法。
“农民觉得产量不高了,就多施肥。实际上,施肥越多越容易造成后期土壤板结、作物倒伏、病虫害加重等问题。”崔振岭决定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推动农民降低化肥用量。然而,最初进村入户时,他与农民的交流并不顺利。
“我们介绍半天自己,农民问我你是卖肥料么?我说我们不卖肥料;那你卖种子?我说也不卖种子;你们卖农药?我说也不卖农药。最后农民都急了说,你们到底卖什么?”农民不买账,身为大学教授的崔振岭竟然开始“死缠烂打”,干脆把家搬到了农村,长期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起唠唠家常,这样他也会慢慢提到对我们技术认识和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崔振岭说。
慢慢地村民们对崔振岭的看法也改变了,大家说他一点儿教授架子也没有,把他当自己村的人,有什么问题就跟他提。
不过对于崔振岭少用化肥的建议,村民还是心存疑虑。为了推动农民少用化肥,崔振岭什么招都用上了。他让村民把耕地划出三分之一来,按照他的方法施肥,如果减产,崔振岭就给村民包赔产量损失。为了让农民眼见为实,他和助手常年泡在农田,蚊虫叮咬、风吹日晒,耕作时的磕碰擦伤也经常发生。
崔振岭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十多年,收集到不同地区的上万个土壤样本,被他看做最珍贵的财富。“对我们科学家来说这就跟我们的孩子一样,特别要珍惜。”
如今崔振岭和团队共同研究氮肥管理系统,能针对农作物不同阶段适量给入水肥,化肥施用量最高减少了60%,但产量却提升了20%,目前这一成果已经使近2000万农户受益。一位从中受益的农民感慨:“特别有用,产量最高收益已经达到每亩1300多斤,过去是900多斤。”
崔振岭说:“从农民不信任,到信任,最后到依赖你的过程。有时候想起来比发表任何文章都感到是个享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