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孙晓云:书法有法 与古为新

2018-12-03 16:50:34

  《大学》节选 孙晓云

  手札《老父》 孙晓云

  手札《小团子》 孙晓云

  习书60载,她始终将“女红”作为书法艺术的境界,在洞悉古人用笔之理与笔法嬗变源流的基础上,对各种书体准确理解、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笔精墨妙、灵动秀劲、自然天成的书风。近年来,她集中创作了“中华传统德育经典”系列,先后用小楷书写《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古代名篇,以及新近创作的《历代家规家训》原稿,也有优秀传统诗词歌赋及手札和自作诗文等,累计15万字。这些体现中国书法艺术魅力、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精品日前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

  与以往书家办展不同的是,此次“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展”除了展示书法作品,还展示了这些作品的“生产工具”——“废纸三千”和“秃笔两百”,这是勤奋的见证,也是临池的缩影,令现场的很多观众深深地折服和感动,展厅现场滚动播放的视频中,孙晓云讲述着自己的习书体会和态度:“我给这一生的定位就是书法实践者。书法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寄托、心灵的安放地。每当我遇到情绪起伏和不安的时候,书法都能让我感到心情愉快、安宁,感到我有信仰、有向往,也有奔头。所以我一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出身于书法世家的孙晓云,一直坚持将古代传统书法审美与现代创作形式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每日的书写,让孙晓云心平气和,在轮回的四季里体会岁月静好,而这个日课一般的书写习惯使得书法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书法长在身体里、长在手上”,对这个很形象化的说法,孙晓云举了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古人指责别人用的是“剑指”,“剑指”就是食指和中指两个指头同时伸出去。“这其实就是长时间拿毛笔的姿势导致的习惯,中指放不下来了。”这是孙晓云对“书法长在手上”的形象解读,也是她对书法技能可以通过器官来传承的生理意义上的理解。

  多年来,孙晓云一直坚持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坚守书法的核心经典,在书法创作中,以“二王”为基础,以帖学为功底,法度严明、传承有序,笔笔有根据,字字有来历,但又不拘泥于法,规范中有突破,有法中有变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与古为新”。“与古为新”出自于司空图在《诗品》中的一句话,“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孙晓云看来,做前人已经做过的事,不要担心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没有继承、没有创新,一定会有创新的。所以,我们既不要背上传统的包袱,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书法实践就是检验中国传统书法最好的标准。也许这正是当今书法艺术发展的正道。

  以现代人的方式“请循其本”

  秉承家传,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孙晓云就开始着力于书法笔法的研究。她潜心探索近30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写成了20万字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在《书法有法》中,孙晓云从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机能与纸笔器具的合理运用出发,重构古人的书写笔法,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阐释,为读者描述了书法史的纵向演变。《书法有法》不是教科书,而是“寻”古来书法之“本”的书。通过《书法有法》,孙晓云从理论上把自己从事书法实践几十年来的所有思考、困惑、探索过程,逐一理清楚,再串起来。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以一种现代人的方式诠释出来。该书17年来畅销不衰,26次再版,印数突破20万册,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有读者曾评价说:“《书法有法》的可操作性极强,不管你有没有学过书法,读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指腕活动起来。” 为此,孙晓云总结了两条经验:一是让学术通俗化;二是还原古人的书法技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应该去怀疑由人的生理心理状态自然形成的一些形式,一些技能,以及一些审美。”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孙晓云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首先做的就是“请循其本”,最大可能地回归古人。“否则,就是机械地临写,只得皮毛,不得精神。”

  书法传承的文化意义

  书法作为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标杆和载体,在当代社会究竟起怎样的作用?这绝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或者艺术观点的问题。孙晓云认为,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汉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而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

  而现实是,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书法和人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国书法,现在就像昆曲一样,变成了需要专门学习、保护的事物。作为一个对书法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切情感的书法家,孙晓云不仅是感叹,更有了责任感,她意识到自己的书写不仅是书写本身,而是具有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她深深体会到: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书法就是一种不可遗传的文化,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由“人”来传承。因此孙晓云呼吁:“写字,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否则,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国这个最基础的文化。”近些年,孙晓云在全国各地举办多场讲座,不断地表述自己对于中国书法的认知,以此唤醒当代书法家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懂得了书法的文化意义,对于孙晓云而言,一生习书,回归古人已经不是目的,更要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技能,从自己的“手”上传承下去。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记者 李亦奕)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朱晶晶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五·狱警讲述一辈辈人...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女排世俱杯前瞻:朱婷领衔 众星云集

    2018年女排世俱杯将于12月4日至9日在浙江绍兴举行,这是继女排世锦赛之后,女子排坛的又一项重大国际性赛事,朱婷、博斯科维奇等一众大牌球星将汇聚在绍兴奥体中心体育馆献技。

  • 时隔20年再拍“喜剧之王” 周星驰新片春节档有得看

    海报上的女主角手拿折叠凳,周围飞舞着白鸽与树叶,“周星驰作品”5个大字十分醒目,片名《新喜剧之王》推翻了之前的传言,上方的“二○一九大年初一”则确定了这部影片将加入竞争激烈的春节档。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