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国时任总统卡特,派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中国一小块月球上采回的石头。“1克重,只有黄豆大小。”欧阳自远幸运地得到了研究它的机会。“我们截取了0.5克做研究,花了4个月进行全面解剖,搞清楚了它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演化历史等,为此发表了14篇论文。美国人都说,中国科学家,了不起!”
也正是这块石头,坚定了欧阳自远的探月信念。15年后,他正式提出了月球探测的初步设想。
“人这一辈子,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好,这样很值得”
目标有了,要真把卫星送到月球上去,要跨的坎儿还很多。“那时候,制约发展的不是科学设想,而是连最基本的技术都没有突破。”为此,又是10年的奔波。“当时,我找到一家元器件的厂商,提出要求说,‘我要的元器件,要耐得了100度的高温、又受得了零下100度的低温,之后还能正常运转’。”厂商老板感到吃惊,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种要求基本不可能满足。
欧阳自远鼓励他去试一试。几个月后,厂商老板联系欧阳自远,激动地说这种元器件被研发出来了,问他是否需要量产,要多少?欧阳自远答:“我只要16个。”
“这就是科学最大的魅力。”欧阳自远说,推动人类进步,是科学家应该有的职责和担当。到现在,欧阳自远还在为我国深空探测建言献策,似乎年纪越大,他反而越忙。
“要做的事还很多,得加紧‘赶路’。”随着年纪增长,欧阳自远也开始有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但他仍然保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1点睡觉、工作一整天的生活节奏。“人这一辈子,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好,这样很值得。”
对此,他夫人邓筱兰评价他说:“一回家就钻进书房,家里什么事都不管,衣服恨不得天天穿同一件。”她在家里,把洗脸毛巾和洗脚毛巾分得很清楚,欧阳自远却一直分不清,每次他洗脸,妻子就赶紧去看着,生怕他弄错。
如今,四处奔波,仍是欧阳自远生活的常态。当被问及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时,欧阳自远说,“不考虑闲事,一心只牵挂探月的梦想。”(本报记者 吴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