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杨长风: “第一次接收信号时惊心动魄”

2019-03-08 10:21:50

  科研人员有话说

  作为北斗现任总设计师,全国政协委员杨长风谈到自己的北斗生涯时,记忆最深的,是2007年接收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的信号,他称之为“背水一战”。

  1994年,中国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试验探索卫星导航,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然而要获得国际承认的合法地位,却需要克服无数困难。

  当时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全球组网,并占用了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频段。中国联合欧盟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最大限度地挤出了一小段频率。这一小段频率,也是建设一个全球导航系统最基本的频率需求,各国均可平等申请。

  2000年4月18日,北斗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同时申报。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发射和接收相应频率信号,才能获得该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否则将无法取得合法地位。

  2005年,欧盟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导航卫星。彼时,我国虽已发射三颗北斗试验卫星,但尚不具备主动发射下行信号的能力,而符合国际电联规则的北斗二号卫星仍在研制。当时,距7年限期只剩不到3年,如果不能成功发射一颗导航卫星,频段就只能拱手让人。

  为此,北斗人只能背水一战。他们倒排工期,努力缩短研制周期,硬是将原定2007年底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卫星,调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但是,又出现了让北斗团队猝不及防的新问题。

  “2007年4月,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即将发射。在发射前三天突然发现异常,信号很不稳定。”杨长风回忆说,第三次总检查中卫星应答机突然异常。这时,运载火箭已经上了发射塔架。应答机是天上、地下信号联通的关键。确保拿到频率资源,必须要有这个信号。

  为了万无一失,不带任何一个微小的问题上天,大家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对卫星“开膛破肚”。北斗团队爬上塔架,打开火箭,开启卫星,取出有问题的应答机设备。此时,留给工程师们紧急修复的时间只剩下3天。

  杨长风和同事们从西昌赶到成都,从零开始检验测试应答机。“那个时候,我们只能用汽车运过去,颠簸四五个小时,都是怀里抱着的,像个孩子一样保护着。”

  “当时所有人都进退两难,时间紧、任务重、难点重重,要怎么办?最终北斗人整整三天没有合眼,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把这个问题找出来并解决了。”杨长风说。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顺利起飞。按计划,它将于4月17日20时传回信号。

  杨长风回忆说:“4月17日这一天,我们和十多家参与研制的厂家,都在一个大操场上,把接收机摆成一排,等待着这样一个信号。晚上8点钟,到了第一组信号下发的时候,我们十几个用户的接收机同时接到了信号。这个时候,整个操场上都是欢呼跳跃的声音,同志们互相拥抱,一起祝贺这个胜利。”

  在频率只有四个小时的期限下,北斗卫星准确地发射了第一组信号。惊心动魄的72小时后,北斗持续发展的合法权益终于保住了。

  北斗研制的过程中,远不止遇到这一次困难。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本打算从欧洲引进核心器部件——原子钟,但在最后签协议的时候,欧洲公司突然终止了合作。于是北斗人决心自己研制,他们组建了三支队伍同时攻关,两年多后,星载原子钟研制成功。杨长风说,星钟的精度通俗指标是十万年差一秒,而北斗则做到了三百万年差一秒的精度。

  本报记者 高 博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专家型工人李斌:站着是柱,横着是梁

  • 热点人物

    2018年度十佳“科苑名匠”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竞技场上的英雄!她们的一小步,是女性的一大步

    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曾几何时,竞技体育是男性的天下;但发展至今,赛场上已然留下无数女性矫健的身影。不少伟大的女运动员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改写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她们在竞技场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最终汇聚成男女平等事业前进的一大步。

  • 颜骏凌:不能等到客场再去拿分

    等待了近4个月,上港球迷终于迎来了新赛季的主场首秀。今晚7时30分,上港队将在本赛季亚冠小组赛首轮争夺中对阵日本J联赛冠军川崎前锋,跟随主教练佩雷拉一起出席发布会的颜骏凌表示,虽然对手实力很强,但球队有信心在主场拿下对手,不可能等到客场再去拿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80后”张凌云创业记:“活出职业农民的新样子!”

    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妆容,高跟的短靴。无论如何你也不会将她同一位经管着4000多头猪的“猪倌”联系到一起。2011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陈村镇槐北村的张凌云,24岁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养猪。

  • 詹纯新委员:加快培养和稳定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6日在北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对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非常重要。在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应关注当前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