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永健:为“预备开始”而生
林永健听见“预备开始”,就像战士听见冲锋号,立刻兴奋起来,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瞬间变成了戏中人。于是,你就会看见朱一刀、刘魁胜、王贵、大庄、马文、王土地、谭忠恕、天津大姐等人纷纷向你走来。
-
全国冠军赛:孙杨获男子800米自由泳冠军
3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201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世锦赛选拔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浙江队选手孙杨以7分48秒03的成绩获得冠军。
作者: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曾获“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著作有:《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等。)
学人小传
萧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出生于成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建设者之一。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1年至1955年任华西大学、四川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同年秋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曾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团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学和“明清早期启蒙”学的专家,曾多次参加或主持国内外举行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合著)、《王夫之评传》(合著)等,主编《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等。
资料图片
坎坷经历
1924年1月24日,萧萐父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学渊源深厚,父亲萧参是近代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母亲杨励昭善诗词、工书画。
萧萐父(右)与本文作者交谈。资料图片
自幼涵咏诗词的萧萐父,从父亲友朋的论学谈艺之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又时时关注民族命运,很小便接触到了清末印作革命宣传品的小册子,其中有《明夷待访录》《黄书》等。读中学时,受到罗孟桢等老师的影响,激发他写了一篇《论史慧》的长文,这是他的第一篇论史习作。
萧萐父书法 资料图片
在民族忧患意识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下,萧萐父泛读各类古今中西书籍。1943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当时的武大已迁到四川乐山,哲学系仅十几位同学,几位教授自甘枯淡、严谨治学的精神让他们深受感动。
大学期间,萧萐父阅读过郭沫若的《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侯外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等著作。1947年,在万卓恒先生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康德之道德形上学》的学士学位论文。
关切国事民瘼,思考世运国脉。彼时的萧萐父已经参加了学生进步组织,发起、编辑《珞珈学报》。1947年,武大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时任武大学生自治组织宣传部长的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由于反美蒋的活动引人注目,他被特务监视,甚至大学毕业论文都是委托同学代为誊抄的。
为逃避追捕,萧萐父潜离武汉,返回成都。1947年毕业后,他到成都华阳中学任教,同时一并受聘到尊经国学专科学校讲授“欧洲哲学史”,主编《西方日报》“稷下”副刊,积极参加成都的地下党活动。1949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作为军管会成员参与接管华西大学,后留任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1956年,萧萐父进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同年,应哲学家李达校长之邀回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1957年正式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从此长期担任哲学系哲学史党支部书记、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一职。
在这个岗位上,萧萐父兢兢业业工作了40年,以此为基地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武汉地区特色的中国哲学史学术梯队,在全国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76年10月以后,萧萐父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一样,迎来了学术的春天,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并于1978年接受教育部组织九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哲学系本科生《中国哲学史》教材的任务,与李锦全教授一起担任主编。
《中国哲学史》以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建构中国哲学,揭示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规律。这部教材得到了广泛认同,累计印行10余万册,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0多所学校采用,培养了两代学人,被译成韩文与英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80年代,萧萐父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先后发表了《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对外开放的历史反思》等重要文章。通过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王夫之哲学的研究,他积极探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身的源头活水,认定中国有自己的现代化内在的历史根芽。在中国新一轮的文化大讨论中,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自己的“明清启蒙史观”,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萧萐父学风严谨、被褐怀玉、一身正气;他教书育人,重在身教,杜绝曲学阿世之风。自1978年招收硕士生、1987年招收博士生以来,他先后开设了“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史料学”“中国辩证法史”“明清哲学”“佛教哲学”“道家哲学”“马克思的古史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为中国哲学史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与教学人才。
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萧萐父提炼出了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如今,这二十字已成为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精神纲领,先生以他的人格魅力深受珞珈学子的爱戴。
萧先生因病于2008年9月17日在武汉辞世,享年84岁。当时武汉的报纸评论为:“他代表了这个城市的高度。”
生命智慧
萧萐父是保存了古代遗风的刚正不阿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深厚的传统底蕴,是集知识分子、思想家、学者、教师、学科带头人、文人于一身的杰出学人。研读其著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用思想家的眼光来考察思想史、哲学史。
他是有思想的学问家,也是有学问的思想家。
萧萐父治学,首贵博淹,同时重视独立思考,独得之见。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对从先秦到现代之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的重建,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卓越的贡献。他会通中西印哲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了儒释道的思想资源。
为总结历史教训,萧萐父从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意识切入,尽力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引入螺旋结构代替对子结构,重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强调普遍、特殊、个别的辩证联结,认真探究了中国哲学范畴史的逻辑发展与哲学发展的历史圆圈。先生以不断更化的精神,提出了哲学史的纯化与泛化的有张力的统一观,努力改变五四以降中国哲学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简单比附、削足适履的状况。
萧萐父治学,宏观立论与微观考史相结合,通观全史与个案剖析相结合,提出了两个之际(周秦之际与明清之际)社会转型与文化转轨的概观,提出并论证了“明清早期启蒙思潮”的系统学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先生的原创性智慧表现在其学术专长——明清哲学之上,特别是王船山哲学。他以对世界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史的多重透视为背景,提出了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内在历史根芽与源头活水的观点,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影响甚巨。
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想资源,萧萐父以宽广的胸襟,悉心体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坚持殊途百虑、并育并行的学术史观。他肯定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连续性、偶然性及内在的张力,肯定异质文化传统的可通约性,肯定古、今、中、外对立的相对性,肯定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可能性。
萧萐父还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晚年一再强调中国哲学的诗性特质,从容地探索Logic(逻辑)与Lyric(情感)的统一,并认定这一特质使得中国哲学既避免了宗教的迷狂,也避免了科学实证的狭隘,体现出理性与感性双峰并峙的精神风貌。
萧萐父一生坎坷,却始终关心国家与人类的命运。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他痛定思痛,反省自己,愈到晚年愈加坚定。他既继承了儒家以德抗位的传统,又吸纳了现代文化价值;既正面积极地从文化与教育方面推动现代化,又时刻警醒现代化与时髦文化的负面,具有理性批判的自觉与能力。
晚年的萧萐父一再呼唤独立不苟之人格操守的重建,倡导士人风骨,绝不媚俗,并且身体力行。他坚持正道,绝不为了眼前名利地位而丧失做人原则。
作为思想家的萧萐父,虽然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但他做的是有思想的学术。他致力于发现与发掘中国文化思想内部的现代性根芽,因而与持西方中心主义的启蒙论者、食洋不化者划清了界限;他发潜德之幽光,重在表彰那些不被历代官方或所谓正统文化重视的哲学家、思想家,重在诠释、弘扬在历史上提供了新因素、新思想、新价值的人物的思想,因而与泥古或食古不化者划清了界限,这就是“平等智观儒佛道,偏赏蕾芽新秀”。
萧萐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努力发挥儒、释、道及诸子百家中丰富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特别是本土文化中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并尽其可能地贡献给世界。
林永健听见“预备开始”,就像战士听见冲锋号,立刻兴奋起来,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瞬间变成了戏中人。于是,你就会看见朱一刀、刘魁胜、王贵、大庄、马文、王土地、谭忠恕、天津大姐等人纷纷向你走来。
3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201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世锦赛选拔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浙江队选手孙杨以7分48秒03的成绩获得冠军。
3月26日,重庆,长江之上货轮不停。滚滚波涛中,重庆民生公司的两艘滚装船拔锚起航,载着1800多辆汽车驶向下游。时间回到35年前,长江却是另一幅景象。那时刚刚改革开放,长江船少货少。怎样让这条黄金水道繁荣起来?
张希平自2003年退役后,放弃了在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毅然从父亲手中接管一家效益不好的加油站。接手后,他“瞄准”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前景,立即对加油站进行改造升级。13年的军旅生涯对张希平影响很大,“有了在部队的磨练,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总能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