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的教师仅上好课还不行,科研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手段”
1995年11月8日,程耿东被任命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一走上岗位,他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为本”的主张,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上。
程耿东不爱讲什么大道理,但他善于发现问题,也在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
当年,大连理工大学的教师住宿条件十分困难。程耿东晚上10点左右从学校回家,发现住宅楼周围一圈是亮的,中间则是黑的。经调查发现,楼四周房子位置和采光不好的住户都是教师和技术人员,因为按那时的标准,他们往往被分配到这样的房源。
这一发现让程耿东很有感触,一方面,他想办法集资盖房,缓解建房资金的严重不足,加快了住房建设速度。另一方面,他下大力气解决住房分配中的不合理做法,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放在优先位置。
这一措施,程耿东一抓到底,“我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在提出具体的计分方案时,给出分配结果预测,这样就保证青年教师优秀人才能分到住房。”经过多方工作,一批中青年教师较早地解决了住房问题,改革深得人心。
程耿东说:“教师的研究工作带有一定的保密性,我提出要尽快改变很多教师挤在一个大办公室的工作状况。”“这样的想法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和整个班子东奔西走,争取方方面面支持,才得到了较好解决。”
“‘摸着石头过河’,以前的办法现在可能不适用了,但那时确实起到了激励作用。”程耿东较早启动了学校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住房、岗位津贴和职称评聘,并向中青年教师倾斜。那几年当中,一批拔尖人才在大连理工大学涌现出来。
作为校长,程耿东亲自坐镇,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花大气力引进高层次师资,一方面努力加强已有教师培养。这些办法和政策一经推出,立即收到成效。大连理工大学很快聘请了177位兼职教授、7位海外学者特聘教授,并约请8位两院院士每年短期来校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大学讨论的热点。程耿东始终坚持:“一流大学的教师仅上好课还不行,科研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手段。大学,就是要有大师级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大学要让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坐住冷板凳,给教师搞研究、做学问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78年开始恢复,到“211”等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启动,其间爬坡过坎,困难和问题频出。那段岁月,程耿东每天忙碌至深夜,甚至躺在床上,还在想着学校的工作。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重点高校时,大连理工大学领导班子齐心合力,跨入两个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长足进步。
“‘211’工程建设时期,学校办学条件好了起来,首先就争取到资金盖起图书馆。由于学校多年没有新建筑,图书馆的建设引起了很大关注,学校伯川图书馆正面中间位置至今悬挂的一幅抽象画,寓意是‘知识大爆炸’。从这点可看出,教职员工关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非常高。”程耿东说。
回忆起这些往事,程耿东非常感慨:“随着国家加大投入,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改革开放给我国高等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从我当校长到从岗位上退下来再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是一天比一天好。”
“在一些重要领域,我们一定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程耿东积极建言献策,关注中国大学如何助力国家振兴。“由于国家计委和发改委曾经分别批准过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经费长期得不到解决,给它们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程耿东曾经多次发起或参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稳定的运行和研发资金。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并一直延续执行。
程耿东希望政府对技术科学给予重视。“技术科学的基本思想是钱学森提出来的,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也一直在组织人员研讨技术科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技术科学是联结纯基础学科和工程科学的桥梁,是解决现实生产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生产更新换代必然涉及的应用基础科学,其研究成果往往在工程技术领域起到原始创新的关键作用。”
以程耿东为代表的一批院士,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希望国家加强技术科学的建设。2009年5月25日,他组织完成了由路甬祥签名、上报国务院的院士咨询报告——《高度重视技术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此基础上,作为“973计划”的顾问组专家,程耿东联合杨卫院士、白以龙院士等一同建议,希望科技部在“973计划”中对力学等一批技术科学给以更多支持,这一建议得到了科技部响应,并最后和制造领域的钟掘院士等一批专家,推动了将制造与工程领域列入“973计划”之中。据悉,“973计划”支持了140余项在制造与工程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
“其实,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完整地掌握在一个国家手里,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是,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是世界性的、全球化的。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我们一定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程耿东说。
“正因如此,中国高校就应该更加开放,加大同对方‘掰手腕’的实力和底气。传统科技优势国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我们坚持持续性的创新,我们的吸附力就会自然提升。”从改革开放至今,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大连理工大学进入了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程耿东欣喜地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给学校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学校继续奋斗,实现新的腾飞。”
(作者:本报驻大连记者站记者 吴琳;吕东光,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