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耿东(右)与钱令希在一起,两位院士之间有一份浓浓的师生情。
【学人小传】
程耿东,1941年生于江苏苏州,1964年北京大学数力系毕业,1968年大连工学院研究生毕业,1973年起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1978年至1980年赴丹麦访问,1980年10月获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及2000年分别获丹麦阿尔堡大学及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名誉博士,2011年被选举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20世纪70年代参与完成了水塔支架的标准设计及汽轮机基础强振分析程序,被多家设计院所采用。提出了结构灵敏度分析的半解析法,为很多结构优化程序采用。在结构拓扑优化研究中指出奇异最优解可行域的正确形状,并提出求解奇异最优解的松弛算法,被认为在该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结合国家需求,在航天领域多种运载器的轻量化设计等方向开展工作。著有论文200多篇、著作5部、译著2部,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求索】
冬日的大连,海风刮人脸上似柳条抽打,阵阵发痛。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大连理工大学1号实验楼前,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人步履轻快、单肩挎着公务包走进楼内,他就是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程耿东院士。
“我是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程耿东有一个很多人羡慕的“标签”——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派出的访问学者中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之人。这件事留传至今,在大连理工大学已不是一条“信息”,而是一则“故事”。
1964年,程耿东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时为大连工学院)读研究生,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去北大荒军垦农场劳动一年,之后又在沈阳八十八中学当了三年半教师。
程耿东的才华,早就因其优异的研究生考试成绩闯入了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钱令希院士的视野。钱令希经常写信给程耿东以鼓励和关怀,他出差和开会到沈阳,也要来中学看看程耿东,叮嘱他业余时间钻研学问,不要荒废专业知识。
1973年,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开始恢复,钱令希抓住国家允许为科技专家配备助手的短暂机会,把程耿东和林家浩两位力学基础扎实的学生从外地调回了大连理工大学。
“发展科学事业就要有人才。”在这样的坚定信念支撑下,钱令希顶住压力,汇集、保护了包括程耿东在内的一批人才。
群贤毕至,群星璀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钱令希“力学要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感召下,大连理工大学大力开拓计算力学事业,强调将力学与工程相结合,在用计算力学解决重大工程关键结构的力学分析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而这段经历也为程耿东日后投身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打下了基础。
1978年,对当时37岁的程耿东来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国家选拔人才,除了恢复高考以外,还有一项措施就是首次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公派出国人员。
接到参加英语考试的通知时,程耿东正在机房里算题,他“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1978年6月通过留学英语考试后,他成功入选,于1978年年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派往丹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系学习深造。
回顾过往,程耿东说:“我是幸运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搭上了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首辆列车,一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命运。”而这则“故事”已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一段“美谈”,作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佳话”代代流传。
“我是个经常会有不同想法的人”
临行前钱令希的深切嘱托,国家力学事业对人才的急切渴望,使程耿东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一到丹麦就发奋读书,时间精确到分分秒秒,不到两个月,眼睛就累得红肿发炎。
“从骨子里说,我是个思想不安分、经常会有不同想法的人。”程耿东说。在丹麦技术大学期间,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最初是导师奥洛霍夫教授给确定的。但随着研究深入,程耿东产生了新的想法,基于这一想法也取得了新的研究结果,只是这一研究成果与导师的预期完全相反。
也就是说,程耿东“反弹琵琶”,推翻了导师的思想。
令程耿东敬佩的是,奥洛霍夫对这名颠覆了他思想的学生非但没有生厌,反而非常高兴地让程耿东作为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程耿东的后面。“第一完成人对我来说很重要。丹麦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是我后来当选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主要工作。”
奥洛霍夫和程耿东同岁,他们至今保持着友好交往。2015年,这位令人敬仰的导师写信,建议程耿东竞选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协会主席,结果程耿东成功当选。
1988年,丹麦学者Bendsoe及美国学者Kikuchi提出了结构拓扑优化的均匀化方法,开创了结构拓扑优化的新方向。在这一新方法中,很多基本思想和方法跟程耿东当年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程耿东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结构拓扑优化领域的先导性、开创性工作,引领了近30年结构拓扑优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从1979年4月正式注册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程耿东仅用一年半时间就通过了五门课程的考试,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派出留学人员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之人。
当年在丹麦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少,程耿东有很多机会和丹麦社会接触,但面对良好的学术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他“没有一闪念有不想回来的想法”,而且这种信念很坚定,从未动摇。问其原因,程耿东表示,国家经济正在全面复苏,现代化事业需要人才,这一直激励着他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回国后,程耿东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索,在他担任副校长的十年间,为保持科研工作的持续性和创造性,大连理工大学校领导支持他每年都抽出一段时间去丹麦,继续与那里的科学家进行密切的科研合作。
程耿东的学术研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上升势头,多项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他对实心弹性薄板的研究被称为近代布局优化的先驱。他提出半解析法灵敏度分析法,运用此理论开发的软件,在机车车辆和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20世纪90年代起,程耿东历经十年探索,解决了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中一直被困扰的“奇异解”难题,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于程耿东在结构优化领域的先导性工作和开创性贡献,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2006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及2000年分别接受了丹麦阿尔堡大学和比利时列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2011年被选举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