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永不落幕的功勋科学家精神

——写在杨嘉墀诞辰100周年之际

2019-07-17 10:07:05

杨嘉墀为航天五〇二所研究生做卫星应用发展报告。资料图片

杨嘉墀与航天五〇二所毕业研究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也是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牵头建议者;几乎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提出重大建议,无论是导弹、人造卫星还是探月工程。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这位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与科技事业奋斗一生的战略科学家溘然长逝。2019年7月16日,正值杨嘉墀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的学生、同事与朋友们再次追忆这位战略科学家功勋卓著的一生——为了不忘记过去,更是为了创造未来。

  1、“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卫星被成功地送上天去”

  “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这是恩师逝世时,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送上的一副挽联,它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

  其实早在回国前,杨嘉墀在美国就已小有名气。他研制的快速模拟计算机和快速自动记录吸收光谱仪等生物医学用电子仪器,被业界命名为“杨氏仪器”。才华横溢的他,被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看中,成为每周在该所工作三天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

  1956年,新中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呼唤海外留学生归国效力。祖国的召唤令杨嘉墀热血沸腾。他义无反顾地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家当,购买了示波器、振荡器、真空管等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仪器。

  1956年8月,杨嘉墀携家人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此时,正赶上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出落实规划紧急要抓的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和计算机四个领域。杨嘉墀作为专家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和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的工作,并担任室主任,率先开展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探索性研究工作。

  1957年10月和1958年1月,苏联和美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相继上天。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表态“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考虑到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影响,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581”组,杨嘉墀正是成员之一。

  于是,从“东方红一号”开始,到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1965年,他参与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同年,我国开始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研制,作为总体组五人成员之一,他组建了卫星姿态测量和控制研究室以及地面测控用数据处理设备研究室。

  1975年至1987年,我国成功发射10颗返回式卫星,星上使用的都是他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他与别人合作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进一步奠定了在国际空间自动控制领域的声誉与地位。

  “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卫星被成功地送上天去。在国外我也曾怀疑回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想到国内有这么广阔的科研天地,没想到我还能为国防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回顾当年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经历,杨嘉墀深情地说。

  2、“光看眼皮底下的,不是好科学家”

  在熟识杨嘉墀的人看来,他处事低调、不善言辞,永远是“三句话合成一句说,三步路并作两步走”,但却看得高、望得远,视事业为生命,一生甘为人梯,无怨无悔。

  1978年,叶培建考取航天五〇二所的研究生,并获得出国读研的资格。“那时绝大部分人都希望去美国读书,杨先生根据当时国际大环境和美国对敏感专业的限制,建议我去欧洲学习。于是我改学法语去瑞士留学。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杨先生的建议对我非常有益。”叶培建说。

  1984年,杨嘉墀以中国航天部总工程师的身份去日内瓦开会,利用休息时间乘火车到纳沙泰尔听取叶培建的学习和工作汇报,还到实验室现场观看了演示并给予鼓励。“那天,他没有时间游览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就匆匆乘火车返回了日内瓦,令我十分感动,所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因我有这样的好师长而感到羡慕。”至今想起,那种关怀都令叶培建心生温暖。

1 2 共2页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对话中国跳水队:永不放弃 勇立高峰

    中国跳水队被称为“梦之队”,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已经获得40枚奥运金牌。刻苦的训练、必胜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中国跳水队长盛不衰的秘诀。

  • 辛鑫创造中国游泳新历史

    23岁的济南姑娘辛鑫,昨天上午在2019游泳世锦赛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项目决赛中,以1小时54分47秒2的成绩夺冠,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金。这是中国游泳选手首次获得世界大赛公开水域项目的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永华:我为家乡添份“雅”

    新华社重庆7月16日电 题:我为家乡添份“雅”炎炎夏日,秀美的重庆市璧山区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水荡漾,芳草肥美,游人如织。琴音缭绕处,一些游客正坐在茶馆品茶赏乐。“4年前我返乡创业刚在这里开设茶馆时,谁会相信一个没有麻将牌的茶馆,居然能够生存下来,并且生意还这么红火!”49岁的云庄茶馆负责人王永华感慨地说。

  • 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王福国:担社会责任 筑小康梦想

    王福国是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顺达集团董事长、丰宁慈善总会会长、胡麻营镇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多重身份,就会有多种责任。十几年来,王福国心系群众,回报社会,捐医助教、修路筑桥、扶危济困,累计捐款3亿多元。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