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溢、胡可主演话剧《革命之路》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话剧《革命之路》将于8月14至1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开启全国巡演。该剧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的同名小说,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执导,沙溢、胡可领衔主演。
-
“篮球少女”出山记
每天下午5点到8点半,是太原市进山中学女子篮球队的训练时间。队里三个来自太岳老区的“篮球少女”,训练得格外刻苦。“走出大山不容易。”队员姚晓妮说。
常沙娜向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介绍展品 周缘 摄
“亲爱的爸爸,我终生听着您的教导要弘扬渗透敦煌的文化艺术。今天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花开敦煌’父女作品展,我们又相见了!”88岁高龄的常沙娜拿着一支黑色记号笔,在以敦煌花卉图案为底纹的签名墙上,一笔一画写下她的心声。
近日,“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厅中,常沙娜手挽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一幅幅艺术作品和旧日报纸文件前驻足,追忆父亲与自己的点点滴滴。
常书鸿出生于浙江杭州,1927年赴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1943年毅然决定到敦煌安家落户,是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长,直到1982年才调回北京。常沙娜13岁时来到敦煌,17岁赴美留学,归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受父亲的影响,她多年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与推广。1946年春天,为了宣传敦煌艺术,常书鸿和15岁的常沙娜在兰州举办“常书鸿父女画展”。73年后,他们的200多件作品在清华大学重聚。
展览第一部分“远方的呼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常书鸿辗转于巴黎、北京、昆明、重庆、敦煌的经历。深红色的展墙衬托着绚丽多彩的画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常书鸿1947年创作的油画《敦煌农民》中,身穿蓝衣、头戴白帽的农民坐在暖黄的田埂上,造型朴实敦厚,用笔简练而精微,常书鸿对这片土地敏锐的观察和真挚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敦煌工作的几十年间,常书鸿积极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学术文章,并临摹了大量壁画。此次展览展出了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萨埵那舍身饲虎》、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西魏第285窟《苦修图》等临摹精品。和这些作品挂在一起的是常沙娜的临摹作品,西魏第288窟《说法图》、中唐第159窟《文殊菩萨图》《普贤菩萨图》等,规模宏大、层次丰富,它们都是由常沙娜在13岁至17岁间完成,展现出她过人的艺术天赋。
展览第二部分“不忘初心”呈现了常沙娜根据敦煌壁画所整理、创作的装饰图、服饰手稿、设计作品等。一款和平鸽丝巾上,洁白的小鸽子穿梭于石窟藻井的纹饰间,这是常沙娜为第一届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的国礼。如果说常书鸿是敦煌的“守护神”,常沙娜更像是洞窟的“解密人”。1951年,她被破格聘为清华大学营建系助教,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将古典壁画中的精美图案萃取出来,尝试将它们融入现代艺术作品中。常沙娜指着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的照片说:“我在设计方案里运用了敦煌的莲花图案,建筑师和我说,虽然好看,但不实用。于是我连夜加班修改设计,把设计和功能、材料结合起来。”展出的水粉画稿中,花卉样式与通气口、照明灯巧妙结合,外圈的小圆灯呈现出项链般的装饰效果,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第三部分“敦煌之花”主要展示常沙娜的花卉创作。第四部分“新丝绸之路”展出了江南织造府研究所“花开敦煌”系列服饰、丝巾、钱包等产品,体现了民族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策展人黄炫梓说,常沙娜是生活美学的大师,她把莫高窟中的图案拆解开来,将敦煌艺术元素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也呼应了今天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好的创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展览的主旨是“守护与传承”,希望它能引发当代人思考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展期恰逢暑假,让青少年通过展览感受前辈的精神和品格,这是高校博物馆应尽之责任”。(周缘)
话剧《革命之路》将于8月14至1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开启全国巡演。该剧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的同名小说,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执导,沙溢、胡可领衔主演。
每天下午5点到8点半,是太原市进山中学女子篮球队的训练时间。队里三个来自太岳老区的“篮球少女”,训练得格外刻苦。“走出大山不容易。”队员姚晓妮说。
七月的新疆,骄阳似火,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蜂蜜的收获季。37岁的胡建华和往常一样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新疆呼图壁县园户村镇马场湖村的蜜蜂养殖点收蜂蜜。
“杭州可能是中国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地方,出门只需带一个手机。我相信今天杭州在数字技术上的常态,会成为世界很多城市的常态。”22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参加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时,与参会的中外政企学界嘉宾分享了他关于数字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