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徐明岗的土壤梦

2019-08-31 09:22:41

  少年时,他一心想洗掉脚上的泥巴,跳出农门;青年时,他却对泥土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土壤梦”;中年时,他依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研究,首次破解了土壤密码,解决了有机质提升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徐明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他用自己与泥土的故事,朴实地践行着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信念。

  扎根长期定位试验32年

  徐明岗出生在陕西省杨陵县的一个农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中学时,他一心想跳出农门,把农村户口变成商品粮户口,没想到,1980年高考后被调剂至西北农业大学土壤专业。

  “本想洗掉脚上的泥,却上了农大与土疙瘩打交道,当时是非常失落的。”徐明岗坦言。可他很快就发现,土壤是万物之源、农业之本,农业并不只是种地,在这个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在全国重点农区和主要土壤类型上建立九个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急需相关专业人才。这一年徐明岗正好研究生毕业,他有幸和其他专家一起着手建立黄土监测基地,自此一头扎进长期定位试验,一干就是32年。

  “长期定位试验做三五年可以,但是做30年实在是太难了。”同行都对徐明岗的坚守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土壤的变化过程很慢,长期试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来过程单调,年复一年地采样、收集、分析,属于重复工作;二来短时间内出不了科研成果,这意味着清贫寂寞,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三来国家在早期对长期试验没有稳定的经费投入,科研断断续续。

  徐明岗选择了坚守。遇到困难,他经常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和同事:“科学研究贵在坚持,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胜利!”

  30多年来,他从参与到引领,组建形成了我国29省份42个长期试验网、362个农户长期监测网络,积累连续监测数据150万条,累计保存土壤-植物样品9万个,构建了中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推动了我国耕地质量监测和土壤学研究原始创新。全球土壤生态长期试验网主席、国际著名土壤学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Daniel Richter认为,这对世界长期试验网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和发展了土壤有机质提升理论与技术。

  破解土壤密码精准提升肥力

  依靠长期试验这张巨大的网,徐明岗致力于我国农田土壤肥力提升、退化土壤改良两大关键性课题研究。

  徐明岗介绍,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仅为欧洲同类土壤的1/3~1/2,既严重限制了作物高产稳产,又导致作物对化肥依赖性增强,威胁国家环境安全。

  “土壤有机质提升需求迫切,我的目标就是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破解土壤密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但徐明岗一开始面临三大科技难题: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不清;有机质提升与增产量化关系不明确;区域有机质定量提升的关键技术缺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收集、整理、分析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的过程中,徐明岗探明了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和预测模型,首次获得了不同区域农田有机物料的利用效率:平均为16.3%。这一原创性发现,填补了国际空白,为有机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首次实现了有机质培育目标的定量化。

  针对区域有机质提升措施与农业生产矛盾突出的问题,徐明岗与团队合作创新了5套13种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土壤有机质提升与增产效果显著,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在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等13省累计推广10672万亩,产生间接经济效益128.2亿元。

  除了土壤退化,我国还面临着红壤酸化加速的问题。红壤区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南方有17个省份的土地是红壤,对此,徐明岗开展了大量长期试验和原创性研究,揭示了红壤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首次探明了红壤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率先证实了化学氮肥施用是红壤农田酸化的主要驱动力,明确了化学氮肥驱动农田酸化的贡献率达66%以上。他开创的调酸增产技术模式近3年在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累计推广10820万亩,作物增产12%~27%,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5.8亿元

  带着一群人一起追梦

  2017年2月,农业农村部党组委派徐明岗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中国热科院南亚所”)担任所长。

  “我国热区面积有52万平方公里,世界热区有5200万平方公里,中国热科院是推动我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做好了中国热带农业的科技创新,将引领世界热区农业发展,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徐明岗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信念,走上了新的岗位。到了所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团队,提升团队骨干的科研思维能力。他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南亚所杧果研究室主任王松标回忆起徐明岗带团队的情景,感触很深:“徐所长到了南亚所后,让我们每个研究室主任都用PPT汇报一下研究成果和今后计划。我整整进行了四轮汇报才过关。”通过汇报,王松标发现,自己的科研方向更加清晰了,未来的路也理顺了。

  “徐所长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理念的转变。”这是记者在南亚所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王松标说:“以前,我们做科研的动力主要是评职称、发论文,现在,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事业的大门,我们现在是带着干事业的劲头来做科研。”

  徐明岗是个有梦想的人,他说:“我来自农村,在大学时就立下志愿,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社会,贡献给土壤学。3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梦想,从没有放弃。”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电焊花木兰”的初...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扎根西北,见证新疆...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高铁医生”的骄傲...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3位企业家畅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天,国新办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民营企业家代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蓝逢辉,围绕“弘扬优秀建设者精神,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 施克松:延续百年水仙传奇

    在中国,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的水仙最为有名。近几年来,崇明水仙重回市场,在各大花市深受市民喜爱,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工匠、崇明“施家花厢”的后人——上海崇明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克松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