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钱仲联
学人小传
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江苏常熟虞山镇人,祖籍浙江湖州,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专于诗文词赋,尤其对明清诗文研究造诣颇深。主编《清诗纪事》及大型工具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并担任《中华大典·文学典》《全清词》《续修四库全书》等书的编纂委员会顾问或学术顾问。主要著作有《人境庐诗草笺注》等三十余种。其古体诗词创作也是独树一帜,堪为一代绝响。在20世纪学术界,钱仲联是足可与王国维、马一浮、陈寅恪、钱穆、钱锺书诸家比肩的“百科全书”式的鸿儒,钱锺书更以“卓尔名家,月眼镜心”盛赞其博闻卓识,天纵诗才。
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熟,引线街是一条颇具古色的老街,此街因有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在此为其姐购置的一座三进老屋而每每令路人注目。然而,这座老宅的声名远播并不仅仅因为是翁氏一族,它还见证了一位清诗研究大家——钱仲联先生的诞生和成长。
承家学
遇名师
1908年的农历九月初三,即1908年9月26日,一声男婴的响亮啼哭为常熟引线街的钱家带来了满室喜气。男婴的祖父钱振伦是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二甲进士,与曾国藩为同年,曾任国子监司业,为晚清著名骈文家,著有《鲍参军集注》《樊南文集补编》《示朴斋随笔》等。男婴的祖母翁端恩是咸丰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之女、翁同龢之姊,擅长诗词,叶恭绰曾选其《簪花阁词》入《全清词钞》,徐世昌选其诗入《晚晴簃诗汇》。男婴的父亲于光绪年间随同堂兄钱恂、堂弟钱玄同(钱三强之父)到日本留学。男婴的母亲是近代诗人沈汝瑾的堂妹。诞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男婴自然被寄予了更多期望,长辈们为他取名为萼孙,字仲联。
在母亲柔吟轻唱的吴语山歌、唐诗宋词、弹词故事中,幼时的钱仲联接受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小学期间,钱仲联则在父亲的督责下,一部接着一部抄写祖父的著作稿本,正是这看似枯燥艰辛的经年抄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也更为他后来成为现当代著名旧体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学养。钱振伦于诗学曾注《鲍参军集》,后来钱仲联又著《鲍参军集补注》,祖孙同著一书,珠联璧合,堪称文坛佳话。
8岁时,钱仲联从学于舅父沈企棠,学习古文、唐诗,辨别四声,并开始试写五言绝句。这首1922年所作的《月夜坐依绿草堂》可见其诗风格——
月洁湖难夜,虫声细可闻。
微烟写空水,诗梦接山云。
花气虚堂静,秋心万籁分。
沈沈香篆影,默与共氤氲。
因湖州祖居有清澈见底的苕溪流过,而钱仲联生于常熟,长于常熟,却从未回过祖居地,故自取号为“梦苕”,其旧体诗集名曰《梦苕庵诗存》,由晚清诗人、诗论家陈衍为其题签,书斋亦以梦苕庵为名。
十七岁师范毕业后,钱仲联以第一名成绩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早期的无锡国专,教学方式类似旧时代的书院,主要讲授五经、四书、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旁及《说文》《通鉴》和先秦诸子。义理、辞章、考据,学生可以就性之所近而有所选择。其间,校长唐文治先生又派钱仲联与唐兰、王蘧常、吴其昌、毕寿颐等几位同学,先后到苏州从汉学家曹元弼学《仪礼》《孝经》。
唐文治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注重诵读,通过朗诵来领悟古文辞的内涵。他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上课时用助教。助教朗读一段,他阐述发挥一通。但这样的做法仅限于讲授《论语》《孟子》之类。在讲授古文辞时,即使是鸿篇巨制,也多亲口全文背诵,示范诵读时,抑扬顿挫,阳刚阴柔之文不同其调,学生们都仿效其读法,并举其为“唐调”。于是乎,每日渊渊金石声充盈书院,学生们即便在数十年后仍能将当年所学倒背如流。
唐文治对学生除传授学问外,尤重视道德教育,以身示范,礼堂中有联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箴言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在无锡国专,钱仲联与年长他8岁的王蘧常(字瑗仲)因诗结为莫逆,两人时相唱和。24岁时,钱仲联与王蘧常合刻的《江南二仲诗》行世,获得当时诗人许承尧、张鸿、陈诗、陈衍、杨圻、金天羽的高度评价。陈衍采其诗入《石遗室诗话续编》,金天羽称其为“才雄骨秀,独出冠时,老夫对此,隐若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