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姜德生:不懈的追“光”者

2019-11-17 10:37:16

姜德生近照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姜德生,1949年3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德生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大型桥梁、油库、大坝、隧道、电力等众多行业的大型工程及重大装备提供了安全监测的新一代传感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70岁的姜德生,眼神仍然透彻。当他与你对视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眼睛里坚毅的光芒。

  此刻,他眼睛里的光芒射在了纵横交错、黑白分明的棋盘上。

  姜德生爱下围棋。他说,围棋可以让自己有一种全局观。

  围棋是黑白两色棋子的博弈游戏。姜德生在黑色和白色棋子间筹谋、布局,就像他在黑夜与白天里为他那追“光”的事业而博弈。

  姜德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这个“光”,就是光纤传感,通过光的相位、波长等参量,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物理信息,并传输出去,实现实时在线监测。

  不过,这位院士的最高学历只是本科,令人难以置信。他认为一切很好解释——这辈子最大的兴趣就是动手动脑,动手做东西,动脑琢磨技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知。

  1949年3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的姜德生,是从鼓捣木工、机械、电子中成长起来的。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读书时,他从物理书上琢磨电视机的原理,去武汉电视机厂收购旧显示屏、显像管,花了一年时间,组装出一台黑白电视机。

  本科毕业留校后,爱动手动脑的姜德生渴望做科研、琢磨技术。他的科研起点是一座石棉瓦盖的库房,这就是他的实验室。1979年,他在这座石棉瓦房里动手做出了我国第一台光纤风压计,一鸣惊人。因为“光纤传感器”这个名词才刚从国外传入中国不久。

  很多人对光纤的印象来自光纤通信,即用光纤来传输语音、图像等信息。在进行光纤通信时,我们希望传输信号尽量不受到影响。但是,当时的光纤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当温度很低时,传输的信号会发生衰减。于是,有美国科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光纤在通信中拥有的所有缺陷,都可以用于传感。

  姜德生第一次听到这个描述时便被打动了,他觉得很美、很有艺术感。光纤既然受温度的影响,那就可以把它做成温度传感器;受力的影响,那就可以做成应力的传感器。

  爱动手的他,跃跃欲试。光纤传感凭借的是光学信号,而非传统的电信号,具有本质安全、抗电磁干扰、精度高等优势,适合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的大型工程和装备安全监测。但彼时的中国,要想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福利,只能依靠进口,一些国家在关键技术上对我国实行封锁。

  此后40年,姜德生及其团队在新型光敏材料的研发、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以及光纤传感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当年的石棉瓦房,变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六大石油战略储备油库、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湖北清江水布垭大坝、陕西终南山公路隧道、上海崇明长江隧道、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姜德生的研究成果,在石化、交通、大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桥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贫寒出身的姜德生,性格里有一种坚毅和不服输的劲儿。他每天都要坚持一个小时的健步走,即使是下大雪的大年三十,也不爽约。他跟自己较劲,跟别人较劲,把自己的科研工作推向极致。

  光纤光栅是一种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数字型光纤传感器,但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一个核心器件长期被一家国外企业垄断。这个器件大约2万美元一支,“只有小指头这么大,比黄金都贵”。

  当时正从事光纤传感技术产业化研究的姜德生,与这家企业商谈:如果大批量购买,价格上能否降低?

  “不可能。”他们的拒绝,有一股傲气:买一支是2万美元,买一万支单价还是2万美元。

  被人卡住脖子的感觉不好受。其实,在跟这家企业接触前,姜德生已开始自主研发该器件。经过三年技术攻关,他用自主知识产权做出来了同类产品。而且,技术工艺比那家企业更简单、更先进,价格更是比他们低出一个数量级。这时,这家企业主动对姜德生提出:若再买他的器件,可以按优惠的价格出售。

  “谢谢。”姜德生的拒绝,有十足底气。

  从跟跑到并跑,如今已是领跑。姜德生打破人们的观念——在一根光纤上做出几十万个传感器,形成传感器的网络,即光纤传感网络,在物联网时代大放异彩。这是他至今为止最满意的成果。在他看来,之前的研究很多是“跟着做”,“但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我们处于领跑地位,技术国际领先”。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企业,找上门来谈合作。

  “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方面,我们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之一。”姜德生很自信。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科研工作者,要感谢我们的国家。因为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为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有需求,就有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动力。

  70岁的姜德生,有一个新目标——做全时全域的结构安全监测,即通过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实时在线监测。他正在努力,计划将其用在高铁、地铁、煤矿的结构安全监测上,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安全保障。

  “但由于年纪原因,不确定自己还有没有那么多精力能够做出来。”姜德生仿佛有点英雄迟暮之感。他知道谁也无法对抗衰老,但无法接受脑力的衰退。他几乎每天要下一盘围棋,在驾驭全局中让自己的脑袋多动动——希望衰退可以慢一点。

  只要多慢一点点,只要有一天可以动手和动脑,他就会尽力去做。(记者 陈海波 夏静)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王芳和她的“芳之蕴”

    用茶道招待来访的朋友,是王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着身着旗袍的她,行云流水烹制茶汤,娴熟优雅地将七分满的瓷艺器皿送到你面前时,茶香伴着氤氲的水汽,让人仿佛在朦胧之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 林怀民:老人们该休息了!

    云门1和云门2两支舞团联合工作,消弭原有的差别;2020年已确定的80余场海外演出计划,舞团都将上演郑宗龙作品而非林怀民作品;太极、武术、书法等舞蹈演员训练课依然继续,但舞团将从这套训练体系里寻找新可能……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