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报国平生志 南极不了情

记中国南极科考先行者、南极长城站首任副站长张青松

2020-01-16 09:34:17

  雪野“长城”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黄浦江畔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清风拂面,水波荡漾。新检修过的“向阳红10号”远洋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起锚,缓缓驶离,驶向太平洋。在接下来的近两个月航程中,他们将穿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再从东半球进入西半球,经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合恩角进入大西洋,而后横渡德雷克海峡,进入乔治王岛麦克斯韦尔海湾。张青松和众多科考队员们一起站在甲板上向码头上送行的人群挥手作别,这是他4年之内第三次踏上南极之旅。与之前作为客人和合作伙伴到访别国南极科考站不同,这一次他作为中国自己科考队的成员赶赴南极,完成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建设任务。作为有南极科考经历特别是第一个在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张青松被委任为本次南极科考的副队长,协助队长做好相关统筹协调工作,带领这支52人的南极考察队,赶赴乔治王岛。

  12月27日,科考队顺利通过德雷克海峡,进入乔治王岛近海海域。这里是南极大陆边缘的海湾,没有抗冰能力的中国科考船较容易抵达,在此建设永久科考站是中国当时最现实可行的选择。

  对科考队而言,接来下最紧要的是选择具体的建站位置。科考队之前已预选了一个地方,但是大家赶到时发现,该地已被乌拉圭科考队占据。面对意外情况,科考队该做何选择呢?科考队队长和总指挥认为,应该坚持之前的方案,仍在预选区域建站。这就意味着必须与乌拉圭科考队分享该区域。张青松根据自己长期从事地质地貌研究的专业背景和在南极科考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预选地登陆困难,地质地貌条件差,场地相对小,架设通讯网和气象观测站困难;此外,与乌拉圭科考队分享该地容易造成纠纷,不利于将来开展科考工作。他在判读航空照片和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基础上提出备选方案即菲尔德斯半岛东岸区域,他认为该地条件更佳。

  为了解决分歧,推进选址科学化,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发展负责,科考队充分发扬民主。张青松征得领导同意,召集科考班、通讯班和“向阳红10号”副船长,以及大洋考察队金庆明队长,就选址问题开会讨论,大家一致支持张青松的观点。他的选址建议最终为科考队临时党委所接受并报请国内批准。事后证明,这的确是一个科学而富有远见的选择,为之后的科研工作的开展及较大规模的改扩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对选址之争和自己在关键时刻力陈己见的勇气,张青松显得很淡然。他说,自己只是尽到一名科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科学就是要求真,科学家就是要敢于坚持真理。在长城站选址问题上,他就事论事,无任何私心杂念,不是为了个人抢风头。对科考队临时党委当时的表现,他由衷赞赏,面对争论,临时党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尊重科学,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审时度势地坚持了统一,是完全正确的。

  选址之争只是本次南极科考和建站中一个短暂的插曲。若干年后,时过境迁,除了当时的主要参与者之外,似乎很少有人能记起来,众多关于长城站和中国南极科考的记述对此也鲜有披露。现在来看,这场争论见证了在中国南极科考发端阶段,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见证了一位科学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神、勇气和作出的突出贡献。

  张青松的勇气和贡献还体现在接下来的艰苦建站过程中。12月31日,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奠基典礼隆重举行,辞旧迎新之际,科考队开宴庆祝,两艘船上充满了欢庆氛围,但是刚刚被任命为长城站副站长的张青松却显得焦灼不安,他深知南极夏天转瞬即逝,天气复杂多变,建站必须与时间赛跑。于是,他3次主动请缨要求登陆搭建帐篷,为修建码头、转运建站机械和物资做准备。他获准带领18名队员连夜登陆目标区域,搭好一顶顶帐篷,第一个“中国南极村”成型。此后,天气突变,风急浪高,码头建设频频遭遇险情。48岁的张青松与科考队的海军战士并肩战斗,参与码头建设和抢险。糟糕的是,他在一次码头抢险中,被钢索绊倒,胸部撞在水泥墩上负伤,被转到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进行X光拍片检查,被查出两根肋骨封闭性骨折,需静卧修养两周。建站关键时刻,分秒必争,哪里能休息那么久,他3天后就又投入了战斗。或许真的是因为身体底子好吧,他就这样与大家一起高强度劳动。

  1985年2月14日,随着“长城站”字样的站标被精心镶嵌入位,经过45天奋战,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宣告建成。22日10时许,盛大的新站落成典礼在漫天飞雪中开始,庄严的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接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现场一片欢腾。张青松与同伴尽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踏足三极

  1989年2月,张青松离开长城站,这是他最后一次作别南极,然而,他与冰雪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之后一度回归到老本行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研究,继续与西昆仑-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打交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3次率队登陆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地区,从事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2001年,65岁的张青松光荣退休。

  回顾近40年职业生涯,张青松自豪于自己是中国为数不多踏足“世界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科学家。就这冰雪三极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而言,他认为青藏高原让自己取得的学术成就最大,南极给自己带来的社会知名度最高。张青松强调自己已退休近20年,好汉不提当年勇,俱往矣。

  一入南极终生缘。张青松所谓“俱往矣”的是科研学术和知名度,而不是他的兴趣和关注点,多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南极科考,特别是中国南极科考的进步和发展。昆仑站、泰山站建设运行,南极第五站选址罗斯海,“雪龙号”大修,“雪龙2”号建成、海试、交付,“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入列……这些都是他关注的信息。他不仅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关心了解这些信息,而且还通过业内的朋友,及时了解最新进展情况。

  作为中国南极科考先行者,张青松把科普特别是青少年科普当作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他会接受慕名而来的媒体记者采访,通过媒体报道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他耐心回答相关问题,结合自己的科考经历,给他们解疑释惑。另一方面,他接受邀请,走进校园,通过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面对面讲述自己的科考经历经验、心得体会。

  赏游祖国的锦绣山河是张青松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是他的游览活动会时不时加入南极科考参观的内容。比如2018年10月、11月之交,他和夫人在苏州-上海-杭州三地之行中就安排了参观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内容。参观过程中,他巧遇老朋友雪龙号二副邢豪,并获赠其亲自设计和刺绣的船员帽。当天,张青松在微信朋友圈骄傲地晒出了那顶帽子,并配上了自己和夫人与二副在雪龙号前的合影照。越过大洋看世界,张青松游历的足迹有时出现在海外,尽情欣赏和领略异域的山河美景。仔细了解不难发现,他的视角往往带有科学家的鲜明特点,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并认真探究着答案,而这些问题或答案可能隐藏着某个古老的冰雪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保淑)

1 2 3 共3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印度尼西亚归侨王文教:归国当无悔 羽球开路人

    近日,87岁的王文教获评“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他为中国羽毛球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敬意。

  • 凤凰展翅的电竞少年

    即便没有训练和比赛,19岁的高天亮(Tian)也很少离开战队基地。这跟他在英雄联盟游戏里的角色迥然不同——游戏中,高天亮的角色是“打野”,这需要他游弋在地图的“野区”,为队伍积累经验和资本,迎接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灯笼大王”有本“大字经”

    屯头村66岁的白军平尤其忙,数九寒天,在自家院里忙得头上直冒汗珠子。别人忙,是因为订单太多。白军平忙,则是因为要做的灯笼太大。记者看到,他正在制作的一个灯笼,已经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庭院。

  • 加拿大归侨黄诗予:多一份爱,多一份希望

    黄诗予已记不清这是她做过的第几个慈善项目、捐出的第几笔款。她希望,自己捐助的这项基金能“培养更多懂法之本质、执法之正义的法律学子,为国家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