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为国守土护绿——记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专家们

2020-07-09 13:49: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在那山沟里,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悄悄去,留下皱纹千线……”一首《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飞沙走石的固有历史风貌。

  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终于亮出了“新颜值”,美出了“新气质”。春夏季节里,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间赫然披上了深深浅浅的绿装,“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恍如换了人间。

  那么,在黄土高原由“黄”转“绿”色彩嬗变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和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亲近现实,刻录下一个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壮志,改写这里容颜和自然风貌的专家团队——位于陕西杨凌、隶属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土保持研究所的专家们。

  “我的梦想是让黄河变清”

  黄土高原因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剧烈而闻名于世。

  “我的梦想是让黄河变清,黄河不清,我将死不瞑目。”为了圆梦,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实验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朱显谟看来,黄河之所以为“黄河”,主要原因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了考察土壤侵蚀情况,缚住“黄流”,朱显谟先后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20多次来到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间,用心问诊和把脉这里的山山水水。

  在了解当地农民如挑水沟、打坝堰等水土保持经验后,朱显谟认为应该把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土壤,增强保蓄水分、抵抗侵蚀的能力。

  这种以植被保护为核心的治理经验,后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核心。这一方略成为国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据。

  “如今,老师的梦想基本上实现了。黄河年输沙量从过去20世纪70年代的16亿吨,到现在已减少了85%以上。”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了35年的刘国彬研究员,以此深情告慰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17年离世的恩师朱显谟老先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长期以来,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为代表的一批批科研人员,铢积寸累,开创了我国旱地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旱地农业发展“关键在水出路在肥”等科学论断,为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据不完全统计,自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实验室创建以来,这里的一代代科研人员,用智慧与汗水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扩展和推移了400公里。仅延安一地的植被覆盖率,就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为世界水土保持创造了典范

  “在这里,我看见了中国的巨变。”2015年,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专程考察了陕西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综合治理示范区后如是说。2005年,他曾实地考察过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而10年之后,黄土高原区域已豁然旧貌换新颜。在他看来,这里是环境再生的一个极佳案例,这种经验可以在其他地区复制和推广。

  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安塞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和生态治理的核心区域之一,对于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具有典型代表性。

  隶属于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实验室的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始建于1973年,现为黄土高原北部草原农业生态区唯一的国家野外站。

  20世纪70年代的延安,正如《梁家河》一书所说,“山上光秃秃,没有树,甚至没有灌木”。而那时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家中没粮,口袋没钱,日子过得非常恓惶。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认为一亩地一亩粮,一亩地若种成草,不划算,对农业科学极其陌生且不信任。

  “道路坑坑洼洼,黄土连天尘满地。最开始来一次安塞,路上大约需要四五天的时间,一次驻站就是几个月。”在安塞站工作了近30年的吴瑞俊说。

  怎么办?面对农民的不信任、科研条件的艰苦,科研人员笃定信念,毫不气馁:只有敢想才有可能、敢为才有未来、敢当才是尽责!

  适宜开垦的坡度,合理的农作物间距……凡此种种,科研人员都亲力亲为,亲身操作,给出科学建议,帮助农民科学生产。

  日积月累,科研人员从建立生态户到生态村再到8.27平方公里小流域,逐步形成了安塞纸坊沟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的样板和模式。村民们在这一模式中看到了植被、环境、气候在退耕后产生的巨变,终于相信了退耕还林(草)的好处,科研工作由此得以顺利开展。

  经过长期治理,纸坊沟实现了从森林绝迹到森林覆盖率60.4%的转变,人均纯收入从1973年的50元增长到2018年的7000元,生态与经济的“体格”和“体质”越来越好。

  不仅是安塞站,纵观黄土高原实验室不同地区的10个野外试验站,处处都是加速度:宁夏的“上黄模式”、长武的“王东经验”、米脂的“孟岔模式”等都广受认可和好评。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Peter Vitousek教授在考察了神木、安塞和长武等野外试验站后,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非常显著,为世界水土保持创造了典范”。

  人才“引擎”助推长效发展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和黄土高原的关心与重视,成为新时代黄土高原实验室科技工作者的动力与使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绿色发展的主体,实现长效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本。

  相较发达地区,地处西部、远离城市的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实验室,人才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如何引才、留才助推长效发展成为发展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黄土高原实验室利用科教融合优势,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创新青年人才成长机制,人才队伍逆势而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黄土高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清表示。

  利用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共建机制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契机,近年来黄土高原实验室不仅吸引了一批大学优秀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来室工作,同时还广泛延揽国内优秀人才,支持青年成长成才。

  “目前,实验室人才队伍日趋年轻化、结构不断合理,为进一步助推绿色长效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人才资源储备。”李世清高兴地说。

  人才聚集,创新不断。在黄土高原实验室,科技为黄土高原披“绿装”、打造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样板、人才“引擎”助推长效发展的故事不胜枚举。

  近5年来,水土保持实验观测技术装备郭明航研究员团队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方面捷报频传,研制成功了“雨滴物理特性测量仪”“土壤侵蚀下垫面数字地形测量系统”“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其中,“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于近日成功转化上市,让更多科技工作者直接受益。

  入选2016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的魏孝荣研究员表示,在黄土高原实验室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学校海外提升、青年英才计划、“双一流”学科群等支持下,自己与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全球变化生物学》等领域主流杂志上。

  (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付文婷)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刘国梁首次以世乒联理事会主席身份亮相

    国际乒联网站消息,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非洲论坛8日在线上召开,刘国梁首次以世乒联理事会主席身份亮相并做了演讲,非洲各乒乓球协会主席以及主要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该论坛。

  • 林丹:下个赛场再见

    7月4日,中国羽毛球名将林丹宣布退役,结束了自己长达20年的国家队生涯。叱咤网坛的“超级丹”,就此“隐退江湖”。有过少年得志的锋芒,也有过折戟雅典的低谷;经历过奥运连冠的巅峰,也经历过老将迟暮的挣扎……如今,37岁的林丹选择潇洒转身,走向新的人生“赛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80后公益践行者李闯:放弃高薪回农村创业 助销千万斤农产品

    近日,80后创业者李闯接到了广西百色果农的求助,希望帮助销售小台农芒果,以免农民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李闯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的团队参与的第几次助农行动了。“前些日子我们助力河南中牟蒜农的销售,还得到了央视微博等权威媒体的转发,最终帮助销售了200多万斤大蒜。”

  • “卤蛋西施”的致富经

    沿巫峡口南侧的301省道盘旋而上,行车八九公里,记者看到了一栋崭新的白色小楼,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艳姐农家乐”,浓香的卤味正从里面飘溢出来。艳姐名叫龚克艳,有“卤蛋西施”之称。她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一条“舌尖上的致富路”,而且带动一些乡亲们脱了贫。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