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五一,他们在实验室与量子梦“纠缠”
5月1日上午9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27岁的博士生段鹏已开始工作。今天的任务,是20位量子芯片的封装测试,这一轮测试要赶在五一假期内完成。
2020-05-03 08:40:32 -
天津千余名农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种地,还得信科技
在天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心贴心为农民解难题,用科技知识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他们就是天津农业科技特派员。
2020-04-30 07:46:11 -
下田、直播、科研攻关……2020年春天,这些“舌尖上的院士”...
2020年的春天有一些特殊。疫情使得人们更多时间待在家中,延缓了各地开工的步伐,也给春耕生产带来了压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忙碌着——他们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舌尖上的院士”。
2020-04-29 14:00:14 -
曾德国:用航天科技 解决防疫难题
疫情当前,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进行精准布控是防疫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往通过车牌号筛查往来重点地区人员的方式效率较低,且精准性不足,成为防疫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2020-04-29 08:09:09 -
二十年开拓新学科 他把草鱼变“金”鱼
“草鱼的优点是肉质好、长势快、饲料转化率高,但在集约化养殖中,草鱼发病率、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只要养活,效益就会很好。”记者见到周小秋时,他刚从外地参加完学术会议回到成都,下飞机后,就有公司请他去现场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2020-04-29 08:09:01 -
程炳文:精准扶贫,小杂粮也能有大作为
认识程炳文快两年,笔者第一次“逮”住他如此认真地聊天,是在4月21日举行的科技支撑宁夏海原小杂粮产业示范县建设座谈会的间隙。他是宁夏小杂粮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首席专家,工作单位不在银川。以往我们都是在各种会上碰面,接着急匆匆下乡,最后各自消散在茫茫人海。
2020-04-29 07:51:16 -
从满目疮痍到高楼林立,他让废旧矿区重现生机
近处是林立的楼房,社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居民乐在其中;远处是巍峨青山,漫山绿植郁郁葱葱……这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四月的春日景象。早些年吃采煤“资源饭”,曾让章丘遗留了大量的破损山体和废弃矿坑。是陈绍杰带领科研团队让满目疮痍的矿区重现生机。
2020-04-29 07:34:18 -
87岁,获奖无数,他心中的“最高奖励”竟是这样一句话
37岁时,戚发轫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59岁时,他出任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如今87岁的戚发轫谈起一生获得的奖励时说,这一生受到很多奖励,最高的奖励是杨利伟讲的:中国的飞船真棒!
2020-04-28 14:23:11 -
邢进:牢记殷切嘱托,建设航天强国
作为年轻一代航天人,我在研究生阶段就参与了“风云三号”卫星一型载荷的研制工作。老一辈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严慎细实、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力戒浮躁的行事风格,坚定了我毕业后从事航天工作的信念。
2020-04-28 10:58:01 -
曲以广:筚路蓝缕五十载,以启山林创辉煌
“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真正开启了探索太空的“长征”之路。重温历史,老一辈航天人秉承信念、发挥智慧、忘我奉献,使得中国航天由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协同的意识、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
2020-04-28 10:57:49 -
方心虎:不忘航天报国初心 勇担航天强国使命
50年前,我有幸参加“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首次设计运载火箭,面临着多项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卫星整流罩的平抛分离技术,二级火箭无动力滑行的稳定控制技术,火箭二、三级分离技术,火箭三级自旋稳定技术,旋转固体发动机设计技术,卫星与芯三级分离技术,观察展开技术等。
2020-04-28 10:57:36 -
单霁翔出新作讲述故宫“看门人”的故事
“丰富的书籍就像一双巨大的手,始终推动我快乐地面对新的一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在多家网络平台直播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并介绍自己的新书《我是故宫“看门人”》。
2020-04-28 09:10:02 -
傅乐焕:“穷源竟委”的古籍整理
傅乐焕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在辽金史、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甚至在某些领域,比如对东北民族史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成分的识别等,均有开创之功。
2020-04-27 08:50:16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领衔的科研团队:从“0到1”,坚定的守望
原始创新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悬崖小路。也正因如此,虽然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向往原始创新,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国柔性电子学科领域,却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执着深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领衔的科研团队。
2020-04-26 08:27:47 -
“我们也是战士”——人文社科工作者“智”援战疫的故事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虽不像医务工作者那样,战斗在与病魔较量的最前线,却没有一刻停止思考。他们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当代学人精神,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尽责,为人民解难,挺起了“智”援战疫的学人担当。
2020-04-26 08:25:48 -
从故宫退休一年后开启直播秀,单霁翔说了啥?
单霁翔,作为第一个曾走遍故宫9371间古建筑房屋的院长,能够清楚地说出故宫藏品数量到个位数;在其7年多的任期内,故宫成为一个超级大IP,受到无数观众的热捧。
2020-04-26 08:15:15 -
“带货官”,“带”的也是初心使命
几年前,还只有极少数人能做主播、当网红;但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为直播经济按下快进键,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尝试直播带货。这段时间,从直播室到田间地头,从水果生鲜到家电、口红,从院士、明星到干部、农民,网络直播热度不减,很多人都成了“带货官”。
2020-04-24 09:01:36 -
“做功利上不讨好、学术上意义大的事”——对话南炳文
南炳文的书房就是他埋首历史研究的办公室,一处位于南开大学范孙楼内,另一处,也是他现在主要使用的书房,位于廊坊师范学院的图书馆一层最内侧。屋中布置简单,几个办公柜,几张办公桌。
2020-04-24 08:20:08 -
明史大家南炳文:冷坐“板凳”一甲子 为留“信史”在人间
南炳文是我读南开大学历史系时的同学。1961年刚入学,系主任、著名明清史专家郑天挺与同学们见面讲课,南炳文很为先生的高雅与博学所吸引。学习兴趣浓厚。由此开始,他把志向定在明清史专业上。近六十年过去,岗位有变,专业从未变过。他幽默地说:“我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2020-04-24 08:19:04 -
“人间四月天”背后的情感谜团
作为一位奇女子,大众对林徽因的关注始于二十年前的一部电视剧。2000年,《人间四月天》热播,周迅塑造的诗情满怀、眉眼温婉的林徽因迷住了许多人,同时,剧中无限放大了关于她与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情感纠葛,平添一些曲解和误读,由此林徽因好似成了一个壳,人人可往里填充自己的想象。
2020-04-23 10:59:02 -
张文宏:我知道很多网友批评我,但早餐还是不能喝粥
近日,因一句“孩子早餐不能喝粥”引发热议的张文宏,发声回应为何不能喝粥。这一话题也登上热搜。张文宏的说法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中国很多家庭早餐都会喝粥,这是传统习惯。4月21日,张文宏回应称,我知道很多网友批评我,但有一个不接受,粥还是不能喝。
2020-04-23 10:02:43 -
中国航天日前夕,亲历者讲述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牵线”的故事
“虽然已过去了50年,但当时所经历的一切犹如昨天的事那样历历在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工程总设计师李卿说。4月21日,为迎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并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航天科技集团在京举行了视频座谈会。李卿在会上讲述了自己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跟踪测轨的故事。
2020-04-23 09:44:40 -
50年,科技人谱写“东方红一号”新篇章
2020年4月24日是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5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追溯半个世纪前的激情岁月,正是以赵九章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对空间科学与探索的求真执着和家国情怀,使得“东方红一号”在中国科学院孕育和成长。
2020-04-23 09:29:51 -
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学校复学,若出现个别病例无需恐慌
“我是积极支持复课的,但是要做够措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4月20日下午,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学校疫情防控专家报告视频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强调,复学工作一定要往前推进。就算个别学校出现感染病例,也不奇怪,遇到问题及时处理,校内就不会大规模暴发疫情。
2020-04-23 08:04:58